close

佛教論壇專題匯總:什麼情況下容易著魔、

佛教論壇

如何遠離魔事辨識魔鏡、著魔後的解決辦法


【遠離魔事】

高僧大德關於念佛著魔的開示( 摘目錄於下 )

摘要:

《念佛著魔辨》 清.省庵大師 :

曰:「魔事之來,其由有三:

(一)者教理未明。

(二)者不遇善友。

(三)者自不覺察。


印光祖師講解念佛著魔的文章匯集:++++++++++++++++++++++++++++++++++++++++++++++++++++++++++++

印光大師《復某居士書》三十九

某人豈念佛所誤乎?以彼心存速證,故得魔鬼附體。從茲妄造謠言,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彼之學者,皆以彼為活佛,故彼有百日成佛之說。凡去見者,有時預知其 心,有時面受人欺。足知彼之神通,乃魔鬼作用。鬼來則有,鬼去則無。凡親近彼者,有得心地清淨者。有未得謂得,妄自稱尊者。亦有發狂不能令愈者。世之矜奇 好異者多,故彼得售其技。使一切人皆能恪守本分,則彼之巧技無得而施。


印光大師: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

   病與魔,皆由宿業所致,汝但能至誠懇切念佛,則病自痊癒,魔自遠離。倘汝心不至誠,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則汝之心,全體墮於黑暗之中,故致魔鬼攪擾。汝宜於念佛畢回向時,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會,彼作聲,也不理會作怕怖,不作聲,也不理會作歡喜。但至誠懇切念,自然業障消,而福慧俱皆增長矣。

   看經典切不可照今人讀書之毫不恭敬,必須如佛祖聖賢降臨一般,方有實益,汝果能如是,則心地正大光明,彼邪鬼邪神,便無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則以邪招邪,何能令彼遠離不擾也。

   他心通,鬼神雖有,小而且近,若業盡情空,則猶如寶鏡當台,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而欲研究此之真相,不知此心,便成魔種。譬如寶鏡,無絲毫塵垢,自 會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塵垢封蔽深固,而欲得此,如塵封深厚之鏡,斷不能發光,或有發者,乃妖光,非鏡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如墮水火,如救頭然以念佛,則 無業魔不消矣。

   印光大師增廣文鈔卷二《復某居士書 》

印光大師:以求開悟之心學佛,必定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

汝欲光令汝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現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蓮池願文雖有此語,切不可發癡,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矣。譬如小兒扶牆而走,尚難不跌倒。而欲飄行長空,遍觀四海,豈非夢話。但求往生,即了生死。若欲悟此心,見此境,尚須漸修,方能分悟分見。若圓悟圓見,非成佛不能。(三)復吳思謙書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印光大師:念佛時如頭上感覺有物撫摩,不可認此為工夫,也不可怕此為魔境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即所謂如佛像之目然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汝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系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立之蓮花,則自可頓愈矣。(續)復沈彌生書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印光大師:不可妄說境界,除非有求善知識證明。期望勝境界容易著魔,貪著境界或至退墮

若憑空造樓閣,妄說勝境界,即犯大妄語戒;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其罪甚於殺盜淫百千萬億倍。其人若不力懺,一氣不來,即墮阿鼻地獄;以其能壞亂佛法,疑誤眾生故也。汝切須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亦不可說九厘九;過說亦罪過,少說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識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為斷耳。此種境界,向知識說,為證明邪正是非,則無過;若不為證明,唯欲自炫,亦有過。若向一切人說,則有過;除求知識證明外,俱說不得。說之,則以後便永不能得此勝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關,而台教中屢言之。所以近來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則便受損不受益矣; 況其境未必的確是勝境乎。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著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既不生歡喜貪著,又不生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何 以故?以不被魔轉,即能上進故。須知學道人,要識其大者,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勿道此種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須置之度外,方可得漏盡通;若一貪著,即難上進,或至退墮,不可不知。(正)復何慧昭書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印光大師:不可有求速死之心,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
汝言:「隨時隨地,得死便死」之話。亦是求生之本,亦是招魔之根。死固人所皆有,但不得有求死之著心,求速往生。唯在一心念佛若不一心念佛,唯求速死,必定招起無量劫來怨家,令汝橫死。不但不得往生,待至將死,魔力已去,則苦不勝言,當生邪見,必致墮落。此執著心不可有,有即是病,不可不知。(文鈔三編·復唯佛居士書)

    汝今之欲求即生西方,此念頭也好,然亦只任己之因緣。若特起一種之決烈心,必期於即去,則便成著魔之根,後來之禍,何堪設想。
  一心念佛,求速往生,如其一時不能即生,切勿起一念躁急之心,則病苦自能消滅,眷屬自能調善,願深思之。(文鈔三編·復周群錚居士書)


印光大師:應一心念佛,而不老想見佛,有見佛之心容易著魔

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 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 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 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世間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懷越分期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決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於磨,而但望發光。全體垢穢,若 有光生,乃屬妖光,非鏡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補書所以耳。永明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例其詞曰:但期心不亂,不計 見不見。知此當能致力於心與佛合之道矣。(正)復周群錚書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印光大師:持名念佛最契機,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易弄巧成拙或至著魔
切不可謂,持名一法淺近,捨之而修觀像、觀想、實相等法。夫四種念佛,唯持名最為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墮。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正)與徐福賢書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印光大師:閉目念佛容易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念佛宜眼皮垂簾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但眼皮垂簾,即所謂如佛像之 目然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亦不生頭火。汝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系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 即消滅矣。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花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立之蓮花,則自可頓愈矣。(續)復沈彌生書

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印光大師對禪宗、相宗、密宗的開示,凡夫妄生即身成佛或開悟,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

◎近來人每每好高務勝。稍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多多將念佛看得無用。彼只知禪家機語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廣大。而不知縱到大徹大悟地位,若煩惑未淨,則依舊生死不了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縱明白種種名相,如說食數寶,究有何益密宗雖雲現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決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則著魔發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為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也。(續)復姚維一書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印光大師:心中偶爾悲痛是善根發現之相,但如常常這樣易著悲魔。過於歡喜也易著歡喜魔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志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也是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凡有適意時,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


喜歡感應的人,非常容易著魔

喜歡感應的人,非常容易著魔
1 自古以來,那些修行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就沒有別的,就這九個字: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裡面,給我們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2 你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修行真有功夫,然後你念佛才能夠相應,念佛才能夠見佛。

3 念佛見佛,如果你天天見佛,給諸位說,恐怕你是著魔了。想見佛,那是妄想!想見佛佛就來,那是什麼?魔境。

4 凡是真佛現相,是你心地清淨所感的;你有慾望,你想見佛,那是妄想。妄想也能感得瑞相,可是要知道,那不是真的!

5 《楞嚴經》上講五十種陰魔,魔是投你所好;換句話說,喜歡神通的人、喜歡感應的人,就非常容易著魔。

6 學教的人、念佛的人比較少著魔;念佛人有這些魔事,也都是求感應、求神通的心切,才會招惹魔障。

7 學教的人學教理,這是魔不得其便,所以學教的人很少有魔事。

8 所以念佛人,祖師大德常常教給我們老實念,不求神通、不求感應,縱然有這些感應現前,要記住「見如不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在意。

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

 人生世間,第一要親近良師善友。有良師善友,便可歸於正道。否則,燕朋相聚,便日淪於下流,而疾病亦因之常不愈也。淨土法門,其大無外。無知識人,每每小看。汝已持名,而心不歸一,以業障深故。念時,要心存敬畏,念起於心,聲出於口,音入於耳。要使句句聽清楚,從朝至暮,無用心事,則常念。大聲、小聲、心中默念、都要聽。以心一起念,便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裡之聲,乃極明瞭事。早晚立一功課,或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即念贊佛偈,念佛, 或一千八百,五百,隨各人工夫立。若忙極,即用晨朝十念法念。除早晚功課外,行、住、坐、臥、都要念。只求心歸於一,不必定求瑞相。以心若歸一,自與心浮 散時不同。若不以心歸一為事,常想見瑞相,或起魔事,不可不知。至誠懇切聽,決不至起魔事。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念佛最妙之法。

    文鈔續編捲上復吳希道居士書
良師善友何處尋?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印光大師是也,大師已去,言猶在耳,多看大師文鈔,即是最佳良師善友也!



宣化上人:貪著境界會招魔 

貪著境界會招魔        

        參禪的人,應該要無著無貪。       
    「參禪」這一法,要腳踏實地的參,埋頭苦幹的修,勇猛向前進,絕不向後退。有這種的恆心,才是真正的參禪人。在參禪時,用「忍耐心」來克服一切疼。腿痛不管它,腰酸不理它。要想開悟,就得忍耐。不能忍耐,就不能開悟。   
    這個忍,包括忍饑、忍渴、忍寒、忍痛,一切都要忍耐。若是能忍,就破除我執。若沒有一個我的執著,向內觀心,心也沒有了;向外觀形,形也沒有了;向遠觀一切物,物也沒有了。這時「內無身心、外無世界」,這就是一個空。   
        這個空,還不能執著它,如有一個空的存在,那還是一種執著。要把空也沒有了,才能與法界合而為一,與虛空沒有什麼分別。這種境界到了極點,就是一個 定。在定中,不是糊糊塗塗的,而是明明白白的,所謂「如如不動,了了常明」。不是說,我坐禪有所企圖,貪著有個什麼境界現前。如果有這種妄想,便會招魔來 擾亂。   
        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參禪的人,不能執著境界的存在,更不要貪著神通。若有貪著,便會走火入魔。也不要貪著虛妄的名利,否則會入旁門左道,成為魔王的眷屬,實在可怕之至!   
        我們參禪的人,應該要無著無貪,所以才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用金剛王寶劍(智慧)斬斷一切。好的境界不貪,壞的境界更不貪。千萬不要貪小小的境界,認為這是功夫,那會誤入歧途,不可不慎!   
        在打禪七的時間,把我忘了,把人忘了,把時間忘了,把空間忘了,所謂「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什麼也不執著,一切放下,這時候,便能進入四禪天的境界。


淨空法師:魔從哪來?境界裡無佛亦無魔,魔與佛都在你自己心中

1 魔從哪裡來?就是你生生世世的冤親債主。
2 你今天發個狠心,要想超越三界了生死。他說:「你欠我的命,你還沒還我的命;你欠我的錢,還沒還我的錢,你想走?」他來找麻煩。
3 你不認真修行不要緊,他說:「反正你跑不掉,總有一天我要報復的!」他慢慢等著。你真的要走,他著急了,他就趕快來報復,業障就來了。
4 魔有意找你麻煩,來侮辱你、來罵你、來打你,你如如不動,那你成功了。
5 覺悟的人,魔來了也是佛菩薩;迷惑的人,佛來了也是魔。
6 迷惑的人正在念佛,念得快要到一心,阿彌陀佛忽然現前,他一高興,一心馬上丟掉!那不是魔是什麼?佛來打斷你的功夫,打斷你的一心,他就是魔。
7 外面境界是無佛亦無魔,佛與魔是自心變現的,境隨心轉!
8 自己心清淨、平等,外面統統是佛、是菩薩;自己心不清淨、不平等,外面統統是魔。
9 境界裡無佛亦無魔,魔與佛都在你自己心中。遇到任何威迫利誘,再大的障難,只要將內心的魔怨消除,外面的境界就是「無佛亦無魔」。
10 你自己心裡有把握,做得了主宰,什麼境界都不取相、不動心,外面境界統統是佛菩薩;如果一看到外頭境界,心就動了,外面那個境界準是魔,不是佛。
11 外面的境界,都是魔的境界,所以要站穩腳跟,修行證果,實在不容易!
12 一念覺,情與無情的境界都是佛的境界;一念迷,情與無情的境界都是魔的境界。
13 你以智慧與外面境界交感,外面境境統統是佛;你以愚癡與外面交感,外面境界統統是魔。
14 魔與佛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魔唸唸都為自己。
15 魔會冒充佛菩薩來度眾生,結果把眾生都度到魔道。
16 魔講的法,百分之九十九與佛說得沒有兩樣,只有一分與佛說的不一樣!
17 這個世界,魔太多,到處都是!
18 你認識魔,它對你就無可奈何!你要是曉得修行的原則,就不會上它的當。
19 覺了即佛,迷了即魔。
20 佛現也好,魔現也好,不起心動念,不為境界所轉,即是菩薩。
21 魔來也好,我不理;佛來也好,我也不理。
22 魔難的第一個因素,是心不清淨;心清淨,就不會遭魔難。
23 認真念佛,絕不搞神通感應,以免走火入魔。
24 在境界裡起貪嗔癡慢,你就著了魔。心不清淨,貪嗔癡慢沒有放下,五欲六塵還有貪愛,就與魔感應。
25 我們自己的念頭不正,沒有離開名聞利養、是非人我、貪嗔癡慢,才會著魔。
26 魔教你增長貪嗔癡慢,佛菩薩是教你增長戒定慧。
27 真正學佛的人,縱然見到佛像、聞到異香,也若無其事。
28 若無浮躁自誇,就不會著魔。
29 你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妖魔鬼怪近不了你的身邊。
30 學佛的人不求神通感應,魔就不得其便。
31 修行為度眾生、學教為度眾生、念佛為度眾生,乃至於生活,也是為度眾生;這樣,魔就不得其便。
32 魔,也是眾生;度魔成佛,才是真正普度眾生。
33 經不起誘惑、感情用事,都是魔障;我們道業不成就,就是被五欲六塵、世間人情世故所拖累,這些都是魔障。
34 有一個人看不順眼,有一件事不滿意,就成了往生淨土的魔障。
35 《八大人覺經》講魔有四種: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
36 密與天魔的關係密切,禪觀與五陰魔關係多,凡夫是煩惱魔、生死魔。
37 五陰魔:色、受、想、行、識,都是魔障。
38 色:身體受病痛折磨。
39 受:是感受,包括苦、樂、憂、喜、捨。
40 想:妄想晝夜剎那不停。
41 行:色、受、想,剎那不住。
42 識:阿賴耶識的種子會現行,把人折磨得不安寧。
43 煩惱魔:包括執著(見思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妄想(無明煩惱)。
44 死魔:道業還沒學成,生命就結束。
45 天魔: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
46 現在這個世間「魔」很多,真的是「法弱魔強」!不但在國內許多人著魔,外國人也著魔,這個情形非常普遍!
47 在末法時期,你要是修念佛法門,二六時中不忘這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護念你,你決定不會著魔!
48 念佛人真正念佛,絕對不會有魔障,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處。
以上是 淨空老法師:魔從哪來?境界裡無佛亦無魔,魔與佛都在你自己心中.

【辨識魔鏡】
印光大師:念佛發光是魔境
疑謗正法受一非余等是魔加持 與佛加持的區別
宣化上人:修行中常見的50種心魔

明辨是非正邪:如何識別真假、如何辨別善知識、謹記我佛無秘傳之法
《楞嚴》破魔說"總匯",看完相信您能擁有「火眼金睛」
末法時期信受邪見的多,信受正法的少!警惕魔做沙門擾亂佛法

凡宣揚世界末日者,宣揚人類劫難者,皆為魔說!
淨空法師:魔鬼怪長得不是青面獠牙,你看到他一定非常歡喜

【解決方法】
念佛最吉祥:一切諸佛百重千重圍繞護念、二十五大菩薩守護、一切諸神護衛!
印光大師:正確看待與處理魔事,持咒可卻魔,念佛無魔事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人的種種誤區,以及如何遠離魔事
印光大師開示: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蓮池大師:千里燒香、供奉邪師、廣交魔友、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念佛
淨界法師:至誠念佛化解鬼神魔障
蒙佛護念不遭魔事
宣化上人:解決魔障的辦法
淨空法師:魔來擾亂...一概不要理會災難的信息

大安法師:如何看待和處理附體現象
念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遠離邪見、魔網及一切外道纏縛,如有犯戒令持戒清淨!
令一切冤家仇人、惡鬼惡人遠離,一切魔事不得其便,一切天神護佑的法門 ~百佛名經

【臨終相關】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面前,會不會是魔所顯現呢?
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
臨終時出現的阿彌陀佛相是真的還是假的?





【其它】
李炳南居士、淨空法師:既然有護法神為何還會著魔?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53 魔考是真的嗎?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28 如何辨明臨命終時的魔境和接引?
魔變現他也有規矩,不能變本尊
淨空法師:修善修到最後變成魔

【辯證著魔】
宣化上人:魔是來幫助你修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tar007 的頭像
    Estar007

    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

    Estar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