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軟骨再生術-電子書.pdf
摘要:
退化性膝關節炎之 治療新觀念
(內側皺壁病變纖維化變形,磨損關節軟骨)
膝關節,這個精巧的人體結構,
讓人能夠靈活地從事各種活動,上山下海無所不能,
醫學統計一個人平均一年活動膝關節約一百萬次,
算算一天至少也要動個兩、三千次,
頻繁使用的代價是無可避免地逐漸退化……
一旦發現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
起初以藥物止痛、延緩惡化;
終極手段,就是置換人工膝關節。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十年研究,
發現了膝關節中引起退化的關鍵,
從此有了治療的新希望。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
讓膝關節重生不再是夢想,
讓一位又一位不良於行的苦惱病患,
得以重新站立,走出禁錮……
......關節內大掃除 促軟骨再生
膝關節一年約活動一百萬次左右,而
內側皺壁就像水穿石一樣,不斷地刻蝕
軟骨,瓦解軟骨,導致膝關節喪失原本
的功能。
「隨著年齡的成長,內側皺壁由二十多歲時的薄、半透明,
到三、四十多歲時的纖維化,到了五十多歲以後造成磨
損、發炎。」
呂紹睿研究發現,年輕時的皺壁平滑,隨著年紀增長產生鬚狀,
磨損關節,病人關節退化的程度與內側皺壁病變呈現出正向的關係。
這樣的答案,對於呂紹睿,就像是尋獲「最後一塊拼圖」般地喜悅;
而他更急切地想與醫界、病人、一般大眾分享。
「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就在這樣的心情下推
出,藉由關節鏡手術來重新塑造健康的膝關節,促使軟骨再生。
發現內側皺壁 逆轉退化
在一九九五年的一次關節鏡手術經驗,讓呂紹睿主任窺探到膝關節中的一
個「神秘」組織,而後結合中正大學的研究團隊深入探究,終於確認這個令人
振奮的發現。「退化膝關節的內側,我們發現一個幾乎每個人一出生就有的構
造——內側皺壁。」呂紹睿說,這個「內側皺壁」的存在,就像「闌尾」一
樣,平時沒有功能,但若出問題,就會成為身體健康的「神秘殺手」。
「內側皺壁」是膝關節中一種容易變形、像衣服皺摺般的軟組織,
這種組織本來像新鮮絲瓜般地柔嫩,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或外力傷害會漸漸纖維化,
慢慢地就變成像菜瓜布一樣地粗糙,對關節軟骨的磨損也就越大。
如果膝蓋受過傷或是工作需要重複彎腳、蹲、爬樓梯等動作,
讓老化的內側皺壁左右來回重複地與關節軟骨互相摩擦,
內側皺壁就會因慢性發炎而變得越來越硬。
由於內側皺壁不斷地像菜瓜布一樣在磨損關節軟骨,造成關節軟骨剝落,
而這些剝落的碎片聚集在膝關節內側的間隙,當膝關節重複彎曲時,
這些碎片會讓關節面產生不正常的摩擦,
這也是關節問題惡化的病因,因為它會掉進負重的主要關節中。
呂紹睿指出,「就像眼睛跑進了砂子一樣,不斷摩擦造成軟骨壞死,
並進而釋放出毒素讓關節發炎。」
而解決病人膝關節內側皺壁危害的問題,
靠的就是呂紹睿主任研發出經由關節鏡處理的
「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就像是進行關節內的大掃除,
越早進行效果越好,軟骨並有再生的機會。
三大術式 關節鏡為先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手術術式,主要有
「關節鏡手術」、
「矯骨手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
1「關節鏡手術」
的醫療器械有關節鏡與電動切割工具,
醫師會在膝關節處切開三個大約零點五公分的小傷口,
接著在其中一個傷口放入中空的關節鏡保護套管,
然後接上針筒、注入食鹽水,使緊密的膝關節擴張,
加大空間,方便手術進行。
接著在另一個傷口放入注水針,把手術過程中刮出的碎屑沖洗出來。
再將關節鏡套入保護管,醫師透過外接的光源以及影像接收系統清楚
看到關節腔內部的狀況,最後醫師在第三個傷口放入電動切割工
具,來回清除像菜瓜布般的內側皺壁組織,
並視需要放鬆長期發炎的關節囊,以調整關節內部軟骨的壓力。
關節鏡手術的小傷口在一個星期內就會癒合。
後續再配合適當的保健療程,已經受損的軟骨就能夠慢慢地恢復健康狀態。
2.「矯骨手術」
當關節嚴重變形,但客觀條件仍然不適合換人工關節時,
例如日後仍需從事粗重的工作,就可以考慮採用「矯骨手術」,
就是調整嚴重變形的膝關節,讓病人可以恢復正常姿勢的矯正手術。
首先,醫師會鋸開脛骨的內側,並且用撐開器將切口撐開至欲矯正的角度,
然後在撐開的部位填入自體骨骼或用人工代用骨,使脛骨能夠接合,
最後裝上鋼片並以螺絲固定,自體骨骼或人工代用骨會慢慢地填滿脛骨,
讓病人的膝關節回復正常的功能。
3.置換人工膝關節
如果膝關節已經退化到末期,則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換好人工關節後,
病人就不會再感覺到膝蓋疼痛或僵硬,並恢復正常外型及活動能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