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菩提心之妙德


分類: 佛學園地

发菩提心之妙德

     發菩提心之妙德

                    大安法師

    世界萬物乃至吾人肉身的安立,悉皆依存於吾人的心念,生死輪迴的虛妄亦源於心之虛妄。在無量輪轉的過程中,朋從來往於吾人內心的,大多是貪慾心、瞋恚心、 妒忌心、人我心、是非心、虛榮心、懈怠心、散亂心、慳吝心、愚癡心等。由如是種種妄心,幻成種種眾生世界與眾生相。由果溯因,吾人生在娑婆世界末法時代, 悉是貪瞋癡心厚重者。

然吾人本具的佛性當下未曾減損,只是處於昏迷狀況 (稱為迷失)。如果佛性由某種機緣被喚醒激活,當下內心的狀態就會轉變,因佛性故,便會生起厭離心、慚愧心、懺悔心、慈悲心、平等心、精進心等。這些即是 菩提心的外顯。菩提是佛果之謂,心是吾人能求之心,,發菩提心乃修因證果之謂。這裡的發非常緊要,發是生發、開發、發動等意思。無始劫以來,吾人的心都汩 沒在煩惱習氣中,需甚深因緣才能將此一念超越性的菩提心發出來。諸如為報佛恩故、為報父母恩故、為了生脫死故、為報眾生恩故、為不忍佛教衰故等因緣,吾人 如勇士突圍般地發起菩提心,可謂火中生蓮,誠為百千萬劫稀有難逢之一時。

細究之,心者,即是念頭。修行就是修念頭,下手處 就是現前介爾一念,我們須覺照現前這一念虛妄的心,全體是從真如自性生出來,妄念的體性即是真如。就像水與波的關係,波浪當體就是水,不要在波浪外去覓 水。吾人的心性是終日不變,終日隨緣,一心具足二門(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心真如門不增不減,亙古亙今,未曾變異,畢竟空無所有,心的體性即是空。心生 滅門是緣起法,不變的真如隨著外部的境緣,或染緣或淨緣而幻現境界,這隨緣的現象來自於性空,性空是借助緣生法來表現。這即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之一心二 門的真相。可見我們這一念之心,它必然要隨緣,隨什麼緣呢?是隨十法界依正二報的緣。十法界有四聖法界和六凡法界,四聖法界是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 界、聲聞法界;六凡法界是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法界。因為我們這一念如果不念佛隨佛法界的緣,就會動念頭隨其他九法界的緣。因為凡夫一定會有念 頭的,只要有念頭,就必然落在十法界中的相應法界。所以不念佛法界就會念其他九法界,不念三乘聖人的法界,就念六凡的法界。

凡夫不可能無念,只有契證到實相心體的佛才能證到 無念,就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也未能徹證無念。所以從等覺菩薩以下包括十地、十回向、十行、十住、十信這些菩薩,悉皆有念,內凡外凡更是如此。吾 人的念頭如激流水,生住異滅,無休無止,我們粗心難以覺察,自己確實每天在妄想雜念堆裡過日子。每一個念頭都是未來輪迴受生的因緣。就我們眾生無始劫來的 染習看,大多數都會落到三惡道的法界,因為吾人的念頭裡貪瞋癡等自私自利的念頭很熟。臨命終時,熟的念頭引領中陰身入三途如箭射。而念佛對我們很生疏,我 們會很自然地去念五欲六塵。所以,修行就是修念頭,轉化念頭,淨化念頭,使生處變熟,熟處變生。把我們念三界五欲六塵的念頭從熟的狀態變成生的狀態,疏離 淡化它,這些妄念越淡越好,淡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而對於這個佛號,對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對阿彌陀佛相好光明,要從陌生變成熟悉,變得親切,漸漸融 為一體。

一念具足十法界,一念的安立有其內在的因果關聯, 如果念頭能與平等相應,與大慈大悲相應,與西方淨土依正功德相應,以及與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相應,即是念佛法界。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清淨平等覺,如何才 能契入這個平等呢?要知道,我們凡夫的八識心,前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這個第七末那識(又稱傳送識), 執著第八識見分為我,執著前六識為我所用,有這種俱生我執,就有我見,有我見就有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分別心熾盛,是故愛憎蝟集,我相不除,就絕對沒有 平等心。在八識心中,要轉第六識的分別心為妙觀察智,要轉第七識的我執心為平等性智,這樣才會使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使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這就是轉八識 成四智。六識、七識是因地轉,前五識,第八是果上轉。這樣才會有平等心,平等就是一相,一相就是無相,無相即是畢竟空。平等心現前,就會有對法界有情與無 情產生同體之心,由這個同體心,就會生起大慈大悲之心。慈是給予眾生安樂,悲是拔除眾生的苦難。佛菩薩見眾生受苦,如同自己受苦;見到眾生離苦得樂,諸佛 如來就會心懷愉悅,這是同體大慈悲心法爾自然的表現。由於有這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平等心,諸佛如來悲心不捨任一眾生,以願力來構建淨土,救度法界眾生。 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以大慈悲的平等心,稱性發出四十八大願,由願導行,法爾自然地成就的清淨莊嚴之剎土。西方淨土由阿彌陀佛願心所流現,全體是實相 妙境,無有眾苦,但受極樂,能夠安立無量眾生,速疾斷煩惱證佛果。乃法界極殊勝的道場。

為了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阿彌陀佛建立以名號度眾 生的善巧方便。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不是一個簡單的音聲符號,它具足著阿彌陀佛無央數劫積累的所有功德,承載著佛果地上的全體功德。六字名號即是無盡的寶 藏,我們執持名號就是在開採名號內具的無量功德,當我們把名號的功德全都開採出來的時候,持名者也就成為阿彌陀佛了。名具萬德,名召萬德,這個名號具有召 喚的功能,能夠召喚佛果地上的全體功德,信願持名,全攝佛在果地上的功德轉化為念佛人自己的功德,這就是香光莊嚴,以佛果地上的五分法身之香與般若智慧光 來莊嚴吾人的本覺妙心。念佛能與平等心、大慈悲心相應,與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相應,與名號之無為法身真實智慧相應,即是與無上菩提心相應,即是彰顯至極莊嚴 勝妙之佛法界。

如果吾人一念心能與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相 應,就是念菩薩法界。菩薩四弘誓願體現著大乘菩提心的本質內涵,六度是菩薩修行的六大科目,又叫六般羅蜜,佈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 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由這六度廣開大乘八萬四千法門,乃至恆沙數的法門。如果吾人一念心與十二因緣法相應,即是念緣覺法界。十二因緣法是無明緣 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是眾生的根本煩惱,由無明力驅動吾人去造 作善惡業,這即是行;由這個行的業力牽引入胎的阿賴耶識,就是識,阿賴耶識托胎,攬母體四大形成身心狀況即是名色,色是指身體生理構造;由這個名色就形成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又叫六入;六根具備的的胎兒出生後,接觸到外境,就是觸覺;由這個觸就會領納苦樂的感受,這即是受;由這個覺受,就會產生 一種趨樂避苦的分別,而傾向於對順境的貪愛,這個愛就會產生了佔有的慾望,就會去掠取;由這個取就會預備了下一期輪迴的業力,形成有;造作了這個有就產生 了下一世輪轉的生,有生就一定會有死,以及種種的憂悲苦惱。這個十二因緣是代表著兩重三世因果的循環鏈條。我等眾生就因這十二因緣的流變,生生世世輪轉不 休,這是流轉門;然修行人覷破幻滅的現象,將此十二因緣環環相扣的鏈條截斷,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這就是還滅門。就能證到十二 因緣法生滅無常的空性,如果心念能與這個相應,就是緣覺法界。如果以無我心,通過觀察苦集滅道四諦而證得空性,便與聲聞法界相應。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講 四聖諦法,苦諦是觀察三界二十五有依正二報的苦厄,具體說就是三苦、八苦乃至無量的苦,眾生置身於諸種苦難中,卻認識不到苦,如果覺知到苦,那麼就有智慧 了,就叫苦諦了。這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的八苦是作為人的本體性的苦,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誰也不能例外。了知苦的 情態後,進一步的去探究苦的原因,就是集諦。見思惑是令眾生輪轉三界之因,集是因,苦是果,透過這個世間的因果,修行人要追求生命的終極關懷,解決人生的 苦難,超越到無有苦厄煩惱的境界,即涅槃,即是滅諦。要斷除了見思惑,長揖生死,不受輪迴,就須修道,這就是道諦,修道概略說有戒定慧三無漏學,廣義說就 是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道諦是出世間的因,滅諦是出世間的果。所以,苦、集、滅、道四諦包含著世間和 出世間的兩重因果。故與四聖諦相應,即是念聲聞法界。以上即是十法界中的四聖法界。

六凡法界是:如果修行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的十善業 相應,就是念天法界。天法界包括著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天。如果能持殺盜淫妄酒五戒,與仁義禮智信五常相應,即念人法界。如果修持戒 法及修佈施等福德,然夾雜著瞋恚傲慢勝負之心,即與阿修羅法界相應。如果以較為鬆緩的心,念下品十惡(十惡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 舌、貪慾、瞋恚、邪見),即墮畜生法界。如果以緩急相半之心,與中品十惡相應,即墮惡鬼法界。如果以猛利和熾盛的心,造作上品十惡,即墮地獄法界。

在末法時代,眾生十惡的情態愈演愈烈。現代社會鼓 勵高消費,使人們追求物質的慾望越來越猛烈,自然資源日趨匱乏,因而生存競爭越來越殘酷。在這個信息時代,邪知邪見的漫衍亦越來越嚴重,諸如不相信有六道 輪迴與善惡因果報應,認為這是迷信;聽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認為虛無縹緲,是空想的產物等等。經典記載:釋尊涅槃時,摩耶夫人在忉利天做了一個夢,夢 見太陽西沉,大地一片漆黑,無數的羅剎拿著刀來挑世間人的眼睛。摩耶夫人醒後頗感不祥,隨即釋尊入涅槃的消息傳來。這個夢喻示,佛入涅槃,世間慧燈熄滅, 眾生處於無明黑暗中,羅剎用刀挑人眼表明有無數的邪知邪見,把人的正見之目挑瞎了。釋尊滅度後,隨著眾生的共業所感,種種誹謗三寶的書會越來越多,信奉這 些書的眾生也會越來越多。邪知邪見一氾濫,眾生在無明長夜裡迷惑顛倒,輪轉不休,永遠沒有出頭之日。所以在這個時代,把佛的正法傳達給眾生,是每一個佛子 不可推卸的使命。

心念與十法界因果對應法則啟迪我們:應該深自省 察,自己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與哪個法界相應的多,與哪個法界相應的猛,那麼未來你到哪個法界安身立命,就無須問人了。一切禍福,不離方寸。這個因果對應法 則,如影隨形,是不會有任何差錯的。所以作為佛教徒,宜在這裡培植敏銳的自我省察能力,從舉心動念的細微處入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便 與阿彌陀佛的清淨平等覺相應,與大慈悲相應,安立在佛法界,托彼名號,顯我自性。淨業三福,佛化世間。往生淨土,速疾成佛。人生一大事因緣於斯慶成,是謂 發菩提心之妙德,冀諸仁者勉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tar007 的頭像
    Estar007

    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

    Estar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