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除了因緣生以外餘下的)。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1.攀緣心即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中有經文:「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 圓覺經中有經文:「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華」同「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1)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2)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3)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4)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
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入楞伽經卷第六、法身品第七中有經文:「如來說法依自聲說,不見諸字是有無故,不著名字。大慧,若人執著名字說者,彼人不名善說法者。何以故?法無名字故。大慧,是故我經中說:『諸佛如來乃至不說一字,不示一名。』何以故?諸法無字,依義無說,依分別說故。大慧,若不說法者,諸佛如來法輪斷滅;法輪滅者,亦無聲聞、緣覺、菩薩;無聲聞、緣覺、菩薩者,為何等人、何等法、何事說?大慧,是故,菩薩摩訶薩,不應著於言說名字。大慧,名字章句非定法故,依眾生心說。諸佛如來隨眾生信而說諸法,為令遠離心意意識故(不動心)。」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七中有經文: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雲何為一。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了達此法。堪能住止阿蘭若處。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打但逐瓦石不逐於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新發心者。亦復如是。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知五境從自心生。即此名為未能善住阿蘭若處。以是因緣。樂住寂靜求無上道。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若五欲境現前之時。觀察自心應作是念。我從無始至於今日。輪迴六趣無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於五欲境貪愛染著。如是菩薩名為堪住阿蘭若處。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佗贊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為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諸心法中起眾邪見。為欲除斷六十二見種種見故。心、心所法我說為空。如是諸見無依止故。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 其中。毒發害人。迥絕行跡。時有智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復遺余。心空見滅亦復如是。又善男子。以何因緣立空義邪。為滅煩惱從妄心生。而說是空。 善男子。若執空理為究竟者。空性亦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何以故。若執空義為究竟者。諸法皆空無因無果。路伽邪陀有何差別。善男子。如阿伽陀藥能療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藥隨病除。無病服藥藥還成病。善男子。本設空藥為除有病。執有成病執空亦然。誰有智者服藥取病。善男子。若起有見勝起空見。空治有病無藥治空。 善男子。以是因緣。服於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有二相。善男子。自覺悟心有四種義。雲何為四。謂諸凡夫有二種心。諸佛菩薩 有二種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雲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緣自境名自悟心。二者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發菩提。善男 子。賢聖二心其相雲何。一者觀真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種名自悟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心無形相亦無住處。凡夫行者最初發心。依何等處觀何等相。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轉者。在阿蘭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結前如來金剛縛印。冥目觀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滿月輪五十由旬無垢明淨。內外澄澈最極清涼。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能令眾生身心清淨。大菩提心堅固不退。」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十、憍陳如品第十三之二中有經文: 「爾時阿難與『須跋陀』(人名)還至佛所。時須跋陀到已問訊。作如是言:瞿曇。我今欲問隨我意答。佛言。須跋陀。今正是時。隨汝所問。我當方便隨汝意答。 瞿曇。有諸沙門婆羅門等作如是言:一切眾生受苦樂報。皆隨往日本業因緣。是故若有持戒精進受身心苦,能壞本業。本業既盡,眾苦盡滅。眾苦盡滅即得涅槃。是 義雲何? 佛言:善男子。若有沙門婆羅門等作是說者。我為憐愍。常當往至如是人所。既至彼已。我當問之:仁者。實作如是說不?彼若見 答。我如是說。何以故?瞿曇。我見眾生習行諸惡。多饒財寶。身得自在。又見修善。貧窮多乏。不得自在。又見有人。多役力用。求財不得。又見不求。自然得 之。又見有人。慈心不殺。反更中夭。又見喜殺。終保年壽。又見有人。淨修梵行。精勤持戒。有得解脫。有不得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受苦樂報。皆由往日本業因 緣。須跋陀。我復當問:仁者。實見過去業不?若有是業。為多少耶?現在苦行。能破多少耶?能知是業。已盡不盡耶?是業既盡。一切盡耶?彼若見答:我實不 知。我便當為彼人引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家眷屬為請醫師。令拔是箭。既拔箭已。身得安隱。其後十年。是人猶憶了了分明。是醫為我拔出毒箭。以藥塗敷令 我得差。安隱受樂。仁既不知過去本業。雲何能知現在苦行?定能破壞過去業耶?彼若復言:瞿曇。汝今亦有過去本業。何故獨責我過去業?瞿曇經中亦作是說:若 見有人豪富自在。當知是人。先世好施。如是不名過去業耶。我復答言。仁者。如是知者。名為比知。不名真知。我佛法中。或有從因知果。或有從果知因。我佛法 中。有過去業。有現在業。汝則不爾。唯有過去業。無現在業。汝法不從方便斷業。我法不爾。從方便斷。汝業盡已。則得苦盡。我即不爾。煩惱盡已。業苦則盡。 是故我今責汝過去業。彼人若言:瞿曇。我實不知。從師受之。師作是說。我實無咎。我言:仁者。汝師是誰?彼若見答:是富蘭那。我復語言:汝昔何不一一咨 問:大師實知過去業不?汝師若言:我不知者。汝復雲,何受是師語?若言我知。復應問言:下苦因緣。受中上苦不?中苦因緣。受下上苦不?上苦因緣。受中下苦 不?若言:不者。復應問言:師雲何說,苦樂之報唯過去業,非現在耶?復應問言:是現在苦。過去有不?若過去有。過去之業悉已都盡,若都盡者。雲何復受今日 之身?若過去無,唯現在有。雲何復言:眾生苦樂。皆過去業?仁者。若知現在苦行。能壞過去業。現在苦行。復以何破?如其不破。苦即是常。苦若是常。雲何說 言得苦解脫?若更有行壞苦行者。過去已盡。雲何有苦?仁者。如是苦行。能令樂業受苦果不?復令苦業受樂果不?能令無苦無樂業,作不受果不?能令現報作生報 不?能令生報作現報不?令是二報作無報不?能令定報作無報不?能令無報作定報不?彼若復言:瞿曇。不能。我復當言:仁者。如其不能。何因緣故?受是苦行。 仁者當知。定有過去業。現在因緣。是故我言:因煩惱生業。因業受報。仁者當知。一 切眾生有過去業。有現在因。眾生雖有過去壽業。要賴現在飲食因緣。仁者。若說眾生受苦受樂。定由過去本業因緣。是事不然。何以故?仁者。譬如有人為王除 怨。以是因緣多得財寶。因是財寶。受現在樂。如是之人。現作樂因。現受樂報。譬如有人殺王愛子。以是因緣喪失身命。如是之人現作苦因。現受苦報。仁者。一 切眾生現在因於四大時節。土地人民。受苦受樂。是故我說一切眾生不必盡因過去本業。受苦樂也。仁者。若以斷業因緣力故。得解脫者。一切聖人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過去本業無始終故。是故我說修聖道時。是道能遮無始終業。仁者。若受苦行便得道者。一切畜生悉應得道。是故先當調伏其心(順、逆境界心不動、不生了)。不調伏身。以是因緣。我經中說。斫伐此林。莫斫伐樹。何以故?從林生怖。不從樹生。欲調伏身先當調心。心喻於林身喻於樹。 須跋陀言:世尊。我已先調伏心。佛言:善男子。汝今雲何能先調心?須跋陀言:世尊。我先思惟:欲是無常。無樂無淨。觀色即是常樂清淨。作是觀已。欲界結 斷。獲得色處。是故名為先調伏心。次復觀色。色是無常。如癰如瘡、如毒如箭。見無色常。清淨寂靜。如是觀已。色界結盡。得無色處。是故名為先調伏心。次復 觀想。即是無常癰瘡毒箭。如是觀已。獲得非想非非想處。是非想非非想處。即一切智。寂靜清淨。無有墮墜。常恆不變。是故我能調伏其心。佛言:善男子。汝雲 何能調伏心耶?汝今所得非想非非想定。猶名為想。涅槃無想。汝雲何言獲得涅槃?善男子。汝已先能呵責粗想。今者雲何愛著細想?不知呵責如是非想非非想處。故名為想。如癰如瘡。如毒如箭。善男子。汝師郁頭藍弗。利根聰明。尚不能斷如是非想非非想處。受於惡身。況其餘者?世尊。雲何能斷一切諸有?佛言。善男子。若觀實相。是人能斷一切諸有。須跋陀言:世尊。雲何名為實相?善男子。無相之相名為實相。世尊。雲何名為無相之相?善男子。一切法無自相、他相及自他相。無無因相、無作相、無受相。無作者相、無受者相。無法非法相。無男女相、無士夫相。無微塵相、無時節相。無為自相、無為他相、無為自他相。無有相、無無相、無生相(生不可得)、無生者相。無因相、無因因相。無果相(雖有因果,無有受者--即善境現前時,修精進般若蜜,不生貪愛;逆境界現前時,修忍辱波羅蜜,不生嗔恨,都是修行的好境界,善惡不二,不動心,不生念,入一真法界)、無果果相。無晝夜相、無明暗相。無見相、無見者相。無聞相、無聞者相。無覺知相、無覺知者相。無菩提相、無得菩提者相。無業相、無業主相。無煩惱相(煩惱是自找的)、無煩惱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隨所滅處名真實相。善男子。一切諸法皆是虛假,隨其滅處,是名為實,是名實相,是名法界,名畢竟智,名第一義諦,名第一義空。善男子。是相。法界畢竟智。第一義諦。第一義空。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無上菩提。」 2.菩提真心即如來藏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中有經文:「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 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 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 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中有經文:「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准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各日既雙,雲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F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闥 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闥 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注:摘自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 好像在水中現出自影,有兩個人站在一起,一同觀看水中日影,則只看見一個日影。如果二人分開行走,一個向東,一個向西,那麼,日影也就跟著他們一個向 東,一個向西,好像變成二個太陽一樣。可是太陽根本只有一個,而且沒有準確實在的地方。你不應該強辭為難地發生疑問說:這日影只有一個,為何東西分行就變 成二個?但為何在水中又只有一個,這樣輾轉反覆來說一個和兩個,無非都是遍計虛妄,究竟沒有真理可作憑據呢?富樓那!你等以為色和空,在如來藏裡面,互相 不容,互相爭鬥!不會的,因如來藏的本體,雖然不變,但它會起隨緣之用,與妄心相應,就生起粗境。因此色和空之相是周遍十方法界。因此在如來藏性中,就生起不變隨緣之用。風是動相,空是澄相,日是明相,雲是暗相。眾生在迷昧不覺中,就生起三細六粗。「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跟著就是背覺合塵,違背真覺而和塵勞合在一起。所以在如來藏性裡,就發生勞相,而生出世間,山河大地,一切有為相。 「我」,佛自稱,以妙覺明心,不生不滅,為本修因。合如來藏性,迴光返照,脫離塵勞。這樣才明白萬像皆空,而如來藏性亦就隨淨緣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復本來 妙淨本覺面目,湛明真心,圓融遍照十方法界。是故在如來藏性裡面,「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就是一心,無量就是萬法。一心能生萬法,萬法唯是一心。一 多無礙,一亦可叫如來藏,如來藏可包一切法;一切法仍歸納如來藏裡。心包萬法,萬法唯心。真心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心。 這是理事無礙之意。「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如一尺鏡可以顯出千里的境界,這是小中能現大相。千里境界顯現在一尺鏡中,是大中現小。大小無礙,彼此不相 妨礙。這是屬事事無礙法界,妙覺明心,性淨明體,變化是無窮無盡,非凡夫所能瞭解的。我人為何做眾生?因被塵勞妄相所惑。若能滅除塵勞,亦即背塵合覺,就能發現真如妙心,妙淨本覺,圓融湛明的佛性,亦即如來藏性,亦叫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亦即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總持的意思,亦可叫做總機關。這個總機關在什麼地方?就是在我們每個人的佛性裡。 這個本妙圓心, 不同於識心,亦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風,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聲、香、味、觸、法,亦不是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如心經上說: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即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不是了。上面才說:五陰、六入、 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性,這裡則說全非,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佛法就在這個地方,沒有是,也沒有非是,這是空有為法。不是把四大、六根、六塵都非了,如 果認為四大、六根、六塵等都是沒有的,那就是斷滅見。佛說法是隨說隨掃。佛說完法後不留痕跡。故云:「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教人不要有法執,有法掃就不 能法空。要法空人空,才能究竟開悟。如果說:人空法空,那麼什麼法都不用學了,不如睡覺吧!但還有睡執未破,要連睡都沒有,才是空呢!金剛經上說:「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用來載人過河,過河後,便放棄不要。學佛法是用來對治我們的煩惱,煩惱沒有,法亦不用了。 「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只為斷煩惱,煩惱怎樣斷呢?就是遇任何境界,都不會被它轉變,不被境界所搖動,這便是定力,也是佛法,也就沒有煩惱。為何說佛 法沒有是,沒有非呢?六祖不是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把一切法門都否決了。六祖又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 目。」不思善,就沒有是;不思惡,就沒有非。沒有是與非,便是本來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亦就什麼都有,有什麼呢?有如來藏所具足之法寶,亦是什麼都沒有,沒有什麼呢?沒有一切執著,沒有一切煩惱。 煩惱如冰。菩提似水。如能把冰化成水。即斷煩惱而成菩提。這不是困難的問題。只要你不執著。不為境轉。不生煩惱。便是菩提了。「非明無明」,即不是覺悟的 明,亦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來的無明。明和無明,亦都沒有。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把十二因緣都空了。這裡說「空如來藏」,下面說「不空如來藏」, 還有「空不空如來藏」。 上面所說是空如來藏,種種俱非的道理,亦即「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世出世故」:世即世間,即是說,所有世間法,稱凡法界,和出世法,稱聖法界,皆是如來藏。本來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來藏的本體是清淨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來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寶珠,體非青黃赤白色,而能隨緣現色,隨緣應用。這是不空如來藏。上文說空,這裡說不空,是什麼意思呢?因真空之後,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麼都沒有,就不是真空。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有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識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風,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意識界,包括五陰、六入、十八界,皆即如來藏性。以上是世間法。法無空法,說空也可以,說不空也可以。如金剛經上說:「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學佛法是不可有執著的,一執著就生出法執。有法執就和沒有學佛法一樣。不知佛法,而有我執;明白佛法,而有法執,這都是不對的。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流轉門的過程。如果修還滅門,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所以修行人,要沒有無明,才能了生死。 以上所說,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乃至如來果位,完全具足於如來藏性裡。世間與出世間諸法,亦皆是如來藏妙明心元。空 如來藏叫做本妙,不空如來藏叫做元明。實則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說「心元」。元就是本,這個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寶珠,說它有,則一本清淨, 纖塵不染;說它空,又是眾相分明,遇緣顯現。所以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就是我們本有的妙明真心。譬如琴,琴長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這幾種樂器,雖然能奏出美妙音樂,但如果沒有巧 妙的手指,和熟稔樂理的琴師,亦不能奏出妙音。樂器自己是不會發出妙音來的。這是譬喻一切眾生,雖皆具足如來藏性的妙用,但如無善知識指點,亦不能啟發其 妙用。為什麼塵勞不斷?為什麼一起念便有妄想?就是因為沒有時時刻刻勤修無上菩提道,而貪愛小乘法。得到一點境界,便自己認為滿足。) 入楞伽經卷第三、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中有經文:爾時,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大慧,一切修多羅,隨諸一切眾生心故分別顯示。大慧,譬如陽焰迷惑禽獸,虛妄執著生於水想,而陽焰中實無有水。大慧,一切修多羅說法亦復如是,為諸凡夫自心分別令得歡喜,非如實聖智在於言說。大慧,汝應隨順於義,莫著所說名字章句。」 爾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為貪瞋癡不實垢染陰界入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世尊復說:『常恆清涼不變。』世尊,若爾,外道亦說我:『有神我,常在不變。』如來亦說:『如來藏常,乃至不變。』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不依諸緣自然而有,周遍不滅。』若如是者,如來、外道說無差別。」 入楞伽經卷第八、剎那品第十四中有經文: 佛告大慧:「我為曾行菩薩行諸聲聞等,依無餘涅槃而與授記。大慧,我與聲聞授記者,為怯弱眾生生勇猛心。大慧,此世界中及余佛國,有諸眾生行菩薩行,而復樂於聲聞法行,為轉彼取大菩提,應化佛為應化聲聞授記,非報佛、法身佛而授記莂。 入楞伽經卷第七、佛性品第十一中有經文: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故,能與六道作生死因緣。譬如伎兒,出種種伎;眾生依於如來藏故,五道生死。大慧,而如來藏離我、我所,諸外道等不知不覺,是故三界生死因緣不斷。大慧,諸外道等妄計我故,不能如實見如來藏,以諸外道無始世來虛妄執著種種戲論諸熏習故。大慧,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身俱生故。離無常過,離於我過,自性清淨。 「余七識者,心意意識等,唸唸不住,是生滅法。七識由彼虛妄因生,不能如實分別諸法,觀於高下長短形相故,執著名相故,能令自心見色相故,能得苦樂故,能離解脫因故,因名相生隨煩惱貪故,依彼念因諸根滅盡故,不次第生故,余自意分別不生苦樂受故。是故入少想定滅盡定,入三摩跋提四禪、實諦解脫,而修行者生解脫相,以不知轉滅虛妄相故。 「大慧,如來藏識不在阿梨耶識中,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識不生不滅。何以故?彼七種識依諸境界念觀而生。此七識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者不能覺知,不如實知人無我故,以取同相別相法故,以見陰界入法等故。大慧,如來藏如實見五法、體相、法無我故不生,如實知諸地次第展轉和合故,余外道不正見不能觀察。 「大慧,菩薩住不動地,爾時得十種三昧門等為上首,得無量無邊三昧,依三昧佛住持,觀察不可思議諸佛法及自本願力故,遮護三昧門實際境界,遮已入自內身聖智證法真實境界,不同聲聞、辟支佛、外道修行所觀境界。爾時過彼十種聖道,入於如來意生身智身,離諸功用三昧心故。是故,大慧,諸菩薩摩訶薩欲證勝法如來藏、阿梨耶識者,應當修行令清淨故。 「大慧,若如來藏、阿梨耶識名為無者,離阿梨耶識無生無滅。一切凡夫及諸聖人,依彼阿梨耶識故有生有滅。以依阿梨耶識故,諸修行者入自內身聖行所證,現法樂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來心阿梨耶識、如來藏諸境界,一切聲聞、辟支佛、諸外道等不能分別。何以故?以如來藏是清淨相,客塵煩惱垢染不淨。」 |
- May 06 Tue 2014 11:47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