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视频: 医学中医诊断学脉诊

1仔細詳明的指腹按寸關尺定位,的平脈法

記數或一息間脈動四次定出平脈

2和依病脈法:由脈象的快慢形狀力道強弱診出疾病

數脈遲脈(快慢),浮洪沉澀,弦緊(形狀)......詳見:二十八脈




all:《中醫診斷學》視頻課程(75集完整版)


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醫學百科 >>醫學電子書 >> 中醫診斷學

病情、判斷病種、辨別證候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是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樑,是中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幹課程。

目錄

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中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辨證、診斷綜合運用和病案書寫等內容。

診法

診法,即中醫診察收集病情資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聞、問、切「四診」。

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頭面、五官、四肢、二陰皮膚以及排出物等,以發現異常表現,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聞診」是醫生運用聽覺診察病人的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噯氣腸鳴等聲音,以及運用嗅覺嗅病人發出的異常氣味、排出物的氣味,以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問診」是詢問病人有關疾病的情況,病人的自覺症状,既往病史、生活習慣等,從而了解患者的各種病態感覺以及疾病的發生髮展、診療等情況的診察方法。「切診」是醫生用手觸按病人的動脈脈搏和觸按病人的肌膚、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測知脈象變化及有關異常徵象,從而了解病變情況的診察方法。

通過四診所收集到的病情資料,主要包括症状、體征和病史。「症状」是指病人主觀感到的痛苦或不適,如頭痛耳鳴胸悶腹脹等;「體征」是指客觀能檢測出來的異常徵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鳴、大便腥臭、舌苔黃脈浮數等。而症状和體征又可統稱症状,或簡稱「症」,古代還有將其稱為病狀、病形、病候者。

症状雖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現象,但它是判斷病種、辨別證候的主要依據,因而在中醫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視頻:河北醫科大學精品課程《中醫診斷學.脈診》楊牧群教授主講

診病

診病,亦稱辨病,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綜合分析四診資料,對疾病的病種作出判斷,得出病名診斷的思維過程

對於臨床上的各種具體疾病,進行分析判斷而作出的診斷,是為病名。因而病名是各種具體疾病的代名詞。如瘧疾痢疾肺癰癇病消渴滑胎痛經麻疹夏季熱、紅絲疔、乳癖、膿皰瘡牛皮癬內痔股骨骨折白喉、圓翳內障等,都是病名。病名是對該疾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作的概括與抽象。

對疾病作出病名診斷,是臨床各科應討論的主要內容。在學習中醫診斷學時,還不可能對疾病的病種進行辨別,難以作出病名診斷。因此,中醫診斷學只是對疾病怎樣進行診斷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類等作初步介紹。

辨證

「證」是中醫學的一個特有概念。在中醫學的歷史上以及現代文獻中,對於「證」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統一,有以證為症状者,亦有稱病為證者。

當代中醫學對於「證」的約定:證是對疾病過程中所處一定(當前)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勢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證是對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兩方面情況的綜合,是對疾病當前本質所作的結論。

「證」實際包括證名、證候、證型等概念。將疾病當前階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質,概括一個診斷名稱,這就是「證名」。如痰熱壅肺證肝鬱脾虛證衛分證脾腎陽虛證膀胱濕熱證瘀阻腦絡證等,均為證名。臨床上有時又將證稱為「證候」,即證為證候的簡稱。但嚴格地說,證候應是指每個證所表現的、具有內在聯繫的症状及體征,即證候為證的外候。臨床較為常見、典型、證名規範的證,可稱為「證型」。

「辨證」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對病人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從而對疾病當前的病位與病性等本質作出判斷,並概括為完整證名的診斷思維過程。

中醫診斷學主要是介紹歷史上的各種辨證分類方法,以及由各種辨證方法綜合而形成的辨證統一體系,辨證思維的技巧,常見證型的概念及其臨床表現

病案

病案,又稱病歷,古稱診籍。病案是臨床有關診療等情況的書面記錄。

病案要求把病人的詳細病情、病史、診斷和治療等情況,作如實地記錄。

病案是醫療、科研、教學、管理及司法的重要資料。病案書寫是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因而也屬中醫診斷學的內容之一。

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

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其認識論和方法論都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於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是以直觀的方法從總體方面看待其關係,構成了天人相應、神形相合、表裡相關的整體觀點。

中醫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係和因果聯繫,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產生全身性的病理反應,全身的病理變化又可反映於局 部。因此,疾病變化的病理本質雖然藏之於「內」,但必有一定的症状、體征反映於「外」,局部的表現常可反映出整體的狀況,整體的病變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 來。通過審察其反映於外的各種疾病現象,在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綜合、對比、思考,便可求得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就是說在認識事物時,應當採取知己知彼,從外測內,觀察事物表現的太過或不及,通過微小的改變看出反常的所在,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便是中醫學診斷病證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瑞內

外,指疾病表現於外的症状、體征;內,指臟腑等內在的病理本質。由於「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所以《靈樞.論疾診尺》說「從外知內」,就是說通過診察其反映於外部的現象,便有可能測知內在的變動情況。

《靈樞.本臟》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說明臟腑與體表是內外相應的,觀察外部的表現,可以測知內臟的變化,從而了解內臟所發生的疾病,認識了內在的病理本質,便可解釋顯現於外的徵候。所以《丹溪心法》總結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於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這一認識與近代控制論的「黑箱」理論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二)見微知著

「見微知著」,語出《醫學心悟.醫中百誤歌》。微,指微小、局部的變化;著,指明顯的、整體的情況。見微知著,是指機體的某些局部,常包含著整體的生理、病理信息,通過微小的變化,可以測知整體的情況。

如《靈樞.五色》將面部分為明堂、闕、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內而臟腑、外而胸背的整個人體皆分屬於其中,並說:「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這便是察面部的情況,以測全身病變的具體描述。

又如早在《素問.五臟別論》便有「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之說,《難經.一難》更強調「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於是詳細審察寸口脈的三部九候,以推斷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為宗脈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變化;舌為心之苗,又為脾胃的外候,舌與其他臟腑也有密切聯繫,故舌的變化可以反映臟腑氣血的盛衰及邪氣的性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故目可反映人體的神氣,並可察全身及臟腑的病變等。

臨床實踐證明,某些局部的改變,確實有診斷全身疾病的意義。因而有人說,中醫學含有當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認為人體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臟腑的「縮影」。

(三)以常衡變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狀態;變,指異常的、病理的狀態。以常衡變,是指在認識正常的基礎上,發現太過、不及的異常變化。

《素問.玉機真臟論》說:「五色脈變,揆度奇恆。」恆,指正常、常規;奇,指異常、變動;揆度,觀察比較、推測揣度的意義。要認識客觀事物,必須通過觀察比較,知常達變。中醫望色、聞聲、切脈等以診斷病變,均含有這方面的道理。

健康與疾病,正常與異常,不同的色澤,脈象的虛、實、細、洪,都是相對的,是通過觀察比較而作出判別的。診斷疾病時,一定要注意從正常中發現異常,從對比中找出差別,並進而認識疾病的本質。這也就是所謂以我知彼,以觀太過不及之理的診斷原理。

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

疾病的病情變化極其錯綜複雜,醫生要在千變萬化、紛紜複雜的表現中,抓住疾病的本質,對病、證作出正確判斷,他除了應熟悉中醫學的理論與知識外,還要遵循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

整體審察

整體觀念、相互聯繫,是中醫診斷時強調整體審察的認識論基礎。由於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在的臟腑與體表的形體官竅之 間是密切相關的,整個人體又受到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當人體臟腑、氣血、陰陽和諧協調,能適應社會、自然環境的變化時,便是身心健康的表現,否則內 外環境不能維持在一定範圍內的和諧統一,便可能發生疾病。因此,人體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導致氣機甚至形體的變化,臟腑的病變可以造成氣血陰陽的失常和精神活動的改變等等,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整體性的變化。

整體審察的含義,一方面是指通過診法收集病人的臨床資料時,必須從整體上進行多方面的考慮,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痛苦。要從整體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機、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動狀況,不僅應對局部的病狀進行詳細的詢問、檢查,而且要通過寒熱、 飲食、二便、睡眠、 精神狀況、舌象、脈象等,了解全身的情況,同時還要了解病史、體質、家庭、環境、時令、氣候等對疾病有無影響。只有廣泛而詳細的佔有臨床資料,才能為正確 判斷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是要求對病情進行全面分析、綜合判斷,既不能只顧一點、不及其餘,也不能檢了芝麻、丟了西瓜,不能只注意到當前的、局部的、明顯的病理改變,而忽視了時、地、人、病的特殊性,還要從疾病的前因後果、演變發展趨勢上加以考慮。

站外連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醫學百科 >> 脈象

脈象,診斷學名詞。脈動應指的形象。包括頻率、節律、充盈度、通暢的情況、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等。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關係密切。如心主血脈肺朝百脈脾統血肝藏血腎精化血等功能變化,均可導致脈象的改變,故不同的脈象可反映出臟腑氣血的生理病理變化。晉.王叔和脈經》將脈象總結為二十四種;元.滑壽診家樞要》發展為三十種脈象;明.李時珍瀕湖脈學》定為二十七脈;明.李士材診家正眼》再增入疾脈,合二十八種脈象。後世多沿用二十八脈脈象中醫診斷學名詞。脈動應指的形象。包括頻率、節律、充盈度、通暢的情況、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等。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關係密切。如心主血脈肺朝百脈脾統血肝藏血,腎精化血等功能變化,均可導致脈象的改變,故不同的脈象可反映出臟腑氣血的生理病理變化。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醫指脈搏的快慢、強弱、深淺的情況

中醫學名詞。指脈搏的形象與動態,為中醫辨證的依據之一。一般分為浮、沉、遲、數四大類。 晉 王叔和脈經》細分為二十四脈, 明 李時珍 《瀕湖脈學》增為二十七脈, 明 李中梓 《診家正眼》增為二十八脈。  

目錄

[隱藏]

基本簡介

脈動應指 (指頭)的形象,包括頻率、節律、形態、充盈度、

Bke62.jpg

顯現部位、通暢的情況、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等方面。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心主血脈,心臟搏動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脈搏。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血液循行於脈管之中,除了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即是循行於全身的血脈均匯於肺 ,且肺主氣 ,通過肺氣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血液的循行有賴於脾氣的統攝;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調節血量的作用;腎藏精,精化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故脈象的形成與五臟功能活動有關,而且五臟與六腑表裡,脈象的變化也可反映六腑的變化。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相關記載

晉.王叔和《脈經》將脈象總結為二十四種;元.滑壽《診家樞要》發展為三十種脈象;明.李時珍《瀕湖脈學》定為二十七脈;明.李士材《診家正眼》再增入疾脈,合二十八種脈象。後世多沿用二十八脈。  

相關分類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由於外感病邪停留於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於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於里,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於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湧,來盛去衰。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於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正常脈象

正常人脈象,又稱平脈常脈。常脈為三部有脈,一息四至(每分鐘脈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節律均勻,從容和緩,流利有力,尺脈沉取不絕。稱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氣脈搏表現和緩,從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脈搏應指有力柔和,節律整齊;有根。主要表現為尺脈沉取不絕。

此外,脈象與內外環境的關係十分密切。由於氣候,年齡,性別,體質,勞逸及精神狀態等因素的影響,脈象也會發生某些生理變化。例如一年四季,脈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脈急數,青壯年脈多有力,老人脈稍弦,婦女脈象較男性脈象弱而略快;胖人脈稍沉,瘦人脈稍浮;勞力之後,飲酒,飽食或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來較弱;腦力勞動者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等。這些均應與病脈相鑒別。另外,少數人橈動脈走向異常,脈可不顯現與寸口,如有的顯於寸口的背側,名曰「反關脈」;有的從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飛脈」。這都不屬於病脈。  

影響因素

人體大致有28種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是對人體機能的反映,都有所對應的病症範圍。脈象是一種生物信息傳遞現象,是從外部測量到的關於循環系統的一個信號。其不足之處是,不精確,缺乏量化,如號脈可發現高血壓,但測不出血壓值,若說號出高壓180mmhg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生物體,除了發送內源性信息,還發送外源性的信息。決定脈象的內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決定脈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氣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縮變細了,血流會減慢;天熱了,血管舒張變寬了,血流會加快,脈象就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哪怕是外界環境微不足道的變化,在脈象上都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如果在生理的調節範圍內,是正常的脈象;超過生理範圍,就是病態的脈象。有了干擾,脈象有時就不準確可靠。在這時,經驗顯得尤其重要,診脈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可以較準確地發現病變,而一般的中醫大夫就可能診斷不清,甚至診斷失誤。  

其他相關

脈象口訣歌

脈理兮,用心細,三法四中要熟記。人脈難,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遲數力為中,擴充各脈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診前,免之新醫,吃脈記,經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

浮脈:輕尋有、按無有,浮脈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脈中間仔細究,有力惡風見表實,無神無力指虛浮,浮脈里有七瓣(浮緊、浮緩、浮滑、浮數、、浮遲、浮虛、浮洪),其中理性要經驗。

洪脈:洪脈滿指波濤似,來時力狀去自然。脈洪陽盛雖夏旺,非是火盛治災凡。

實脈:實畢畢更屬長,舉按充實力最強,新病逢時是火盛,久病逢時或氣痛

長脈:長脈直過本位前,迢迢自弱類長桿,心腎身強氣本狀,實脈相聯似劍長。

短脈:短脈象形似龜,藏頭露尾脈中筋,寸尺可憑關不診,澀微動結似相隨,主病逢之為難治,概似真元氣多虧。

芤脈:兩邊實中間空,芤形脈似軟如蔥,寸陽見芤血上溢,芤現遲脈下流紅,芤形浮細須輕診,睡眠浮脈像得診,氣血傷耗精神損,自汗陽虛骨蒸深。

散脈:散脈形浮無沉候,如尋至數拘不定,滿指散亂似揚先,按之分散難歸整,產是生早胎為墮,久病脈散必喪命。

沉脈:沉脈壯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無力真元弱,有力為痛滯氣侵,中寒其脈均沉類,沉緊、沉滑、沉弦、沉細、沉數、沉遲、沉微,數頭機關勿誤人。

微脈:細微小至如弦,沉而極細最不斷,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確為善。

伏脈:沉之深,伏脈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氣不行症痞結,脈喪瀉之不出頭。

弱脈:沉細軟綿似弱脈,輕尋無板重采知,元氣耗損精血虛,少年可慮白頭矣。

虛脈:虛脈舉指遲大軟,按之無力又空洞,精神氣血都傷損,病因虛法,汗多中。

牢脈:沉而伏力很強,牢形實大和弦長,勞傷微疾真精損,氣喘腹疝七情傷。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遲脈:尋肉內至來三,來往極慢微遲脈,浮遲表寒是表證,沉遲里冷必定見。緩、結、代、澀居遲類,不究詳細莫輕談。

緩脈:緩四至通不偏,和風楊柳裊自然,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間,緩遲氣血皆傷損,和緩從容為氣安。

結脈:緩一指復又來,結脈肢體記在懷,悲慮積中成鬱結,五芤交攻為痞災。(五芤:氣、血、痰、飲、食)

代脈:緩之不能隨手知,良久方來是代脈,代是氣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機存。

澀脈:脈道澀難疏通,細遲短散何成形,來往濕滯似刮竹,病蠶食葉慢又難,思虛交愁里積久,不但損血又傷精。

數脈:來往速數脈形,一息六至仔細憑,數脈屬陽熱可知,只把虛實火來醫,實要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急、緊、弦、滑、動、促都從數脈安排定。

疾脈:快過數者脈名疾,載陽又可陽凶升。

緊脈:數又弦疾和成緊,舉如轉索切繩形。浮緊表寒身體痛,沉緊逢見腹疼痛。

弦脈:舉迎手按不轉,弦長端直若絲弦,受病輕重如何認,指在弦上軟硬看。

滑脈:滑脈如珠滾滾來,往來流利卻還前,停食痰氣胸中瘀,婦女滑緩定是胎。

  

脈象辨識

脈象辨識病脈時,還要注意下述幾個問題:

(1)象多兼見:脈診時單一脈象較少見,多為幾種脈象如「浮數」、「沉遲」、「沉細弦」,「沉細遲澀」等混合併見。這些兼見脈象,必須結合其它診察資料,才能對病證的表裡、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盛衰作出判斷。

(2)有關脈與證的取捨問題:當脈象與證候不相符合時,可考慮「舍脈從證」(即捨去脈的假象而以真實的證候為診斷依據)或「舍證從脈」(即捨去證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實的脈象作為診斷依據)。例如,心腹急痛,脈見沉伏(見於疼痛性休克時),當舍脈從證;胃腹脹滿,脈象微弱(因脾不健運而有虛脹),當舍證從脈。一般情況下,應是脈證相符;在特殊情況下,則須全面考慮,去偽存真。

(3)四診合參:診斷不能單靠切脈,而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切不可不問病情,單憑切脈就主觀臆斷。

(4)不能機械地、一成不變地對待兩手寸、關、尺(共六部)分主臟腑的規定,而應全面地從脈象主病出發,參考其它三診,對病證作出正確的診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star007 的頭像
    Estar007

    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

    Estar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