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能轉境 即同如來
楞嚴經:「心能轉境即同如來」。
當你的「心」愈能「轉境」,表示你離「如來」愈近了------而-如來自在。
轉載自:我的信箱(igotmail)_分享郵件文章網
心能轉境 留愛人間
梁玳寧說過一句名言:「心能轉境—不論陰天、晴天,都可以是快樂天!」
一般人是「心被境轉」,被外在環境變化影響到心理。當人生道路坎坷、遇到曲折挫敗,或者經濟不景氣時,一般人的心情當然也跟覑好不起來,這就是「心被境轉」。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切的外部環境無法更改,唯一能改變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是我們思維的角度和方式。對於一切的外境,我們要懂得從內心來轉, 用智慧來觀照,如果能這樣,那麼你就如同如來的境界了。因此佛法說:「心能轉境,即同如來。」
請點下面的選項觀看影片 :
龍泉寺山陰路旁一樹幹上貼著宋朝白雲守端禪師的參禪詩句:
「若能轉物即如來」。
學《無量壽經》,修行就是修清淨平等覺,你所證得的果是大乘無量壽莊嚴。
這個大乘無量壽莊嚴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這是自性本有的。我們一般人從因果上來說,
因是清淨平等覺,果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明白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就知道我們
在日常生活要如何用功,怎樣才能成就自己,就全都明白了。遠離一切染污就得清淨心,
這點很重要,要把染污徹底放下。我們常講,講了幾十年,放下自私自利,講了幾十年,
有幾個人真放下了?放下名聞利養,不是真的!這些東西都是煩惱、都是障道的,不但障
你證果,障礙你開悟,你有這些東西你悟不了,悟門被堵死了。五欲六塵的享受都得放下,
像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表演的,隨緣,托缽,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歡歡喜喜,沒有
分別,沒有執著。無論供養什麼,給諸位說,佛到口裡面去都是天廚妙供,你相信嗎?
你不相信,是的,那不是你的境界,我們沒有能力轉境界。要境隨心轉的話,那不都是
天廚妙供嗎?再不好吃的,再難吃的,甚至是發霉的、腐敗的,到口裡面都是妙供,他
轉,他有辦法轉。我們轉不了,我們是心隨境轉,好苦!佛菩薩是境隨心轉,怎麼會一
樣?境隨心轉是真的,心隨境轉是假的,這個道理要懂。因為什麼?不論什麼物質都是
自性變的。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
慈舟大師
常講佛法是心法,要明白的才是心法,不明白即成種種法。種種法者是眾生境界,心被境轉。境有種種,故說法有種種。佛法
中參禪、習觀、念佛、持咒,皆為明心。天天想明心,就是心難明。如念佛的時候,似有明白意,轉念又糊塗了。總是心被境轉,但應如何對治?既念佛時明白,轉
念時糊塗,應再念;參禪時明白,轉念糊塗,應再參。故此稱為用功,無始來未用此功,故常糊塗。今不用功,盡未來際,還是糊塗,如火石一樣,敲一下,亮一
下。參禪,念佛持咒修觀,亦復如是。參禪雖稱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念佛亦稱深妙禪。習觀亦當行起解絕。咒不可解,亦成解絕。皆變名不變義。故曰:『方便有
多門,歸元無二路。』學教之人,要依教修觀,學時須解,觀起解絕。
如前所講,大方廣即心法,此心非一非多,能一能多。上至諸佛,下至軟動含
靈,皆同一心體,即大方廣之大字,故華嚴經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故曰能一。此就反妄歸真證得者說。成佛度生已涅槃,如釋迦如來,過去佛也;現
坐道場說法如彌陀如來,現在佛也。究竟誰是未來的佛呢?聲聞,緣覺,菩薩與六凡法界眾生,皆未來佛也。而三乘六凡,九法界眾生,皆以早修早精進而早成佛,
遲修遲精進而遲成佛,不修則終不成。其心體既無二無別,為何佛是佛界,九界是九界,各各不同?聲聞有聲聞性,緣覺有緣覺性,乃至同一人道男性剛,而女性柔
耶?須知各各不同者,習慣性也,故曰能多。非一非多者,謂一念未動前,又曰父母未生前;克其本體,說一是減損謗,說多是增益謗。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
無始最初,一念動即父母生。此一念中,即有無明貪愛,無明為父,貪愛為母。眾生念一動,即夾雜無明貪愛。反妄尚未究竟歸真者三乘也。未反妄而增長者六凡
也。增妄與反妄,各有淺深,故曰能多。若一念不動,有何彼此而不平等耶?故要用反妄之功。
拜佛念佛皆是用功之法,心粗之人用不到心上去,細心
人拜佛是向心上用功,念佛也向心上用功,大家念佛拜佛是淨土本分事。約權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距此世界十萬億佛土;約實說,求生常寂光淨土。常寂光土則
無處不遍,不生而生,生即無生。得權之利,生西方;得實之利,生常寂光。拜佛有六句頌,應常觀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彌
陀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皈命禮。』此為禮阿彌陀佛者,若禮釋迦佛,可改為釋迦如來影現中。若普禮,即改為諸佛如來影現中。晚學於後加了二
句,成為八句頌:『彌陀如來無窮盡,弟子禮拜亦如是。』能禮,是我這個眾生;所禮,是佛;能禮所禮有彼有此,有自有他,是習慣性,要是空此二性歸到一念未
動前,那有差別呢?我們要將眾生性與佛性打成一片,眾生與佛皆無性,無性之性是謂實性。打破了習慣性,才顯性種性,實性無彼此相,故空寂。眾生能感佛才
應,佛如宏鍾在架,有叩斯鳴。心不在焉,叩破頭也不應。以心印心,謂感應道交,我心與佛心相印,則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現拜佛時,要忘能忘所,會歸真性,即
是感應道交。能所未忘必須懇禱至誠,心無雜念妄想。因佛心無念,以無妄念之心,即能與佛感應道交。眾生心成佛心,佛心同眾生心,豈非難思議之事?我此道場
即我這用心處,是我之心地。約事說,此地是行道之場;約理說,我轉一心即是道場。帝珠者,帝釋天以網張空而為莊嚴,網孔有摩尼寶珠。孔多珠亦多,珠珠各攝
森羅萬象,而互攝互融。我此心地如摩尼寶珠一樣,無所不攝,明明朗朗,無法不具。若約地方,則我之拜佛地亦如帝珠,所有香爐蠟台,一切萬物,全相皆空,是
光明故,無法不具。現前大小長短方圓乃至一毛一塵皆轉成光明藏,故云:『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被境轉,便是眾生。』一轉一切轉。若不轉境,一一皆是障礙
相。彌陀身,法身也,法身是色身之體,此真空體不礙妙有相,如來色相影現於帝珠之中。帝珠多故,如來亦多。千江有水千江月,而月在天上,無目不來,彌陀法
身亦復如是。說心地是道場,即現心地中;說地方是道場,即現現前一切物中。我身影現如來前,我身雖是質礙身,現隨觀行變成妙有影相,影相與質礙身隨心轉
變,我身現於如來前,如來多故,我身亦多。
如來身是影相,我身亦是影相,此乃以妙有眾生拜妙有之佛。頭面接足,即五體投地,以手接佛足。以我
影現多身,禮我影現多佛。用觀行拜一拜即成多拜。我在武昌參學時,我羯摩和尚見我歡喜拜,笑我盲修瞎練,謂我云:『你雖多拜,恐怕不及會拜者一拜。』我初
不信,以為這老漢欺人。後來以六句頌修觀行,才知所說不虛。不會拜者,恐怕不但一拜不成,多拜能抵一拜也不成者有的是。皈命者,命即性命也,即壽者見也,
皈即棄也,棄我見等四見之壽者見也。
諸位拜佛時有此觀行沒有?沒有應學。即有,恐怕一時現前,一時又不現前。觀行現前即得力,不現前即不得
力,修行人如一人與萬人敵,打死萬種妄念,許你正念一人救得活。彌陀如來無窮盡,約法身說,法身無邊,大也;約報身說,體大故相也大,故報身相亦無窮盡,
方也。約化身說,相大故用亦大,故化身用亦無窮盡,廣也。大方廣,一一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弟子禮拜亦如是。但約拜佛之用說,彌陀既多,我身亦隨之多。
不說拜多是無窮盡,即拜一拜亦無窮盡,念佛亦應如是。能念所念性空寂,習種性空,性種性顯。以心印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即感應道交。眾生念眾生心中佛,
彌陀印在眾生心中。此心充塞虛空遍滿法界。我此唯心道場如帝珠,所念唯心彌陀影現中,乃至影現香爐中,蠟台一切萬物微塵中。我心專注如來前,懇切至誠一心
念。我心即專注,則忘一切,只有佛現前。如此用功,用得上是自己之善根為因,功夫為緣;用不上是自己之業障,用不上則道力不勝業力。正念打不過邪念,還要
再打。拜時不奈妄想何,還要再拜,此則名為用功。若邪念打不掉,即停住不打,念佛念不上,即停著不念,當下即是妄想的舊家風。俗云:『要得功夫深,杵頭磨
成繡花針。』雖說正念與妄念互起,如一人與萬人敵,可是正念是究竟打不死的,妄念是究竟打得死的。何以故?正念打不死,才說眾生能成佛;妄念打得死,才說
諸佛已成佛。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我等就怕用功不切,切則總有一天打死妄想而得成佛的。
摘自:http://www.foyiyiwang.com/bbs/redirect.php?tid=6039&goto=last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