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詩欣賞

水不洗水,妙契法身;

塵不染塵,返作自己。

                                                  --古德   (見於:瑜伽施食儀)




網路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慧集網路動畫:不洗塵不洗體

原著故事簡介

有一次侍者請石梯和尚入浴洗澡,
師曰:「我既不洗塵垢(煩惱),亦不洗身體(本性)。你要我洗什麼呢?」
者曰回:「和尚先去洗,我待會就拿香皂給你。」
石梯和尚聞言,呵呵大笑


禪詩說明

宋 朝永明禪師云:「不用除滅此心。若識此心本是佛體,不須怕。今有不識心人,將此為妄,終日除滅,亦不可得滅。」自然界生生不息,春去秋來、花開花落,自有 其一定規律,不需人為造作的干預,久久自當復歸本位。我們內心生起的貪、瞋、癡 乃至一切念頭何嘗不是如此?不管好惡、苦樂,看待它們就好像正常能量的流動般,不壓抑、不放縱,則任何心念、煩惱的浮現都將復歸、沉澱於它們的源頭:心 性,並且了無痕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瑜伽集要施食壇儀

摘錄道場淨水段:

(夫此水者。
八功德水自天真。 先洗眾生業垢塵。
徧入毗盧華藏界。箇中無處不超淪。

蠲除器界。蕩滌壇場。灑枯木而再逢春。
水不洗水。妙極法身。塵不染塵。返作自己。)

 

原文:

前言:(夫欲遍供普濟者。虔懇至誠。嚴飾道場。隨力備辦香花供養飲食淨水等。

已準戌亥二時施之。餓鬼得食。施主獲福。如過其時。徒廢精神。於事無益。

(戌時 下午   7時 至下午 9時
 亥時 下午   9時 至下午11時)

斯出本教。亦非胸見。今有違者。地方不寧。即此過也。

若欲深明所以。請觀後註。文備彰矣 眾集定舉讚)。

 

正文:

爐香乍爇。法界蒙薰。瑜伽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雲來集菩薩摩訶薩(三遍)。

此一瓣香。不從天降。豈屬地生。
兩儀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一氣。
纔分之後。枝葉徧滿十方。
超日月之光華。奪山川之秀麗。
即戒即定即慧。非木非火非煙。
收來在一微塵。散處普薰法界。
爇向爐中。專伸供養。
常住三寶。剎海萬靈。
歷代祖師。一切聖眾。
河沙品類。幽顯聖凡。
悉仗真香。普同供養。

香雲葢菩薩摩訶薩(三遍)。

 佛面猶如淨滿月  亦如千日放光明
 圓光普照於十方  喜捨慈悲皆具足

南無盡虗空徧法界過現未來佛法僧三寶。

登寶座菩薩摩訶薩(三遍)。
伏以。登瑜伽顯密之座。六度齊修。開濟物利生之門。
三壇等施。一心湛寂。
全身總是大悲王。三業應兮。
脫體俱成[口*紇]哩.字。

梵字      赫利 ([口*紇]哩.)


果然如是。則是因是果。不出自心。
自利利他豈關餘物。
化滴水作長河之酥酪。變微食為大地之斛食。
於.忽際。普濟大地之饑。
.在頃刻間。利益河沙之鬼趣。
若也如斯會得。須當普利.機。
其或未然。不免重宣妙偈。所謂道。
 大寶華王座   人天普護持
 我今登演處   觸目即菩提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眾和畢行人祝水文)。

夫此水者。八功德水自天真。
先洗眾生業垢塵。徧入毗盧華藏界。箇中無處不超淪。
水不洗水。妙極法身。塵不染塵。返作自己。
蠲除器界。蕩滌壇場。灑枯木而再逢春。

 

 

全文:

http://www.suttaworld.org/collection_of_buddhist/successive_tripitaka/pdf/X59/X59n1083.pd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錄永明大師-宗鏡錄79卷-"水不洗水。火不滅火。"段:

問。若心虛境寂。理實無差。現對根塵。事相違反。如何明徹。境智一如

答。一期根境。俗有真無。畢竟自他。皆無所得。又若定執真有俗 無。則成增減二謗。但二諦雙會。圓了一心。如佛性論難云。若諸法無實性者。即與證量相違。則能所習不可得。我現見聲耳相對。所以得聞。故知不空。釋曰。是 義不然。何以故。是能所及證量自性。皆不可得。自性不成。若一性不成者。多性云何成。又汝說證量云何成者。今我立證量。顯了二空。諸法空故。自性不可得。 如見幻事幻物者。證量所見。不如實有。諸法亦爾。不如所見。而有所見。由體不實故不有。由證量故不無。由體無故。空義得成。以證量故。假有不失。又云。依 他性相者。能執所執。增益。又損減。由解此性故。此執不生。若見真為有。則是增益。名為常見。若見俗定無。則是損減。名為斷見。唯有似塵識故。別無能所。 無能所故。無增益執。由有似塵識故。無損減執。若知外塵是識而似顯現。則非無。了外相本虛如幻所作。則非有。非無則不壞俗諦。非有則不隱真諦。是以真俗融 即而常異。空有雙現而恒同。方超戲論之情。始會一心之旨。

如摩訶般若經云。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佛在四眾中。天人龍鬼神。緊那羅。摩[目*侯]羅伽等。於大眾前。而現神足變化。一切大眾。皆見阿[門@(人/(人*人))]佛。比丘僧圍遶說法。乃至爾時佛攝神足。一切大眾。不復見阿[門@(人/(人*人))]佛聲聞人。菩薩摩訶薩。及其國土。不與眼作對。何以故。佛攝神足故。爾時佛告阿難。如是阿難。一切法不與眼作對。法法不相見。法法不相知。如是阿難。如阿[門@(人/(人*人))] 佛弟子。菩薩國土。不與眼作對。如是阿難。一切法不與眼作對。法法不相知。法法不相見。何以故。一切法。無知無見。無作無動。不可捉。不可思議。如幻人無 受無覺。無真實。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為行般若波羅蜜。

釋曰。若行般若者。則是直了一心智性。了色無形。非眼境界。乃至達法體寂。非意所知。但是隨心暫現。 還隨心滅。故云一切法無知無見。大智度論云。相不能知無相。譬如刀雖利。不能破空。無相不能知相者。有人言。內智慧無定相。外所緣法有定相。心隨緣而生。 是故說無相不應知相。譬如無刀。雖有物。無刀可斫。是知若心有境無。亦不知見。若心無境有。亦不知見。若心境俱有。各無自性。各既不知。合豈成見。若心境 俱無。亦不知。見有尚不知。無豈成見。則心境俱空。萬有咸寂。如是則尚無一法冥合相順。寧有根境對待而作相違者乎。如一切差別違順之境。皆是一心之量。無 有障礙。亦無解脫。譬如水不洗水。火不滅火。何者。以一體故。不相陵滅。若有異法。方成對治。如今但先得旨。自合真如。故經云。法隨於如。無所隨故。若有 所隨。則有能隨之別。既無所隨。亦無能隨。故則法外無如。如外無法。所以經云。如理作意。於一切法平等相應。是則具足一切佛法。

華嚴疏云。以如為佛。則無 境非如者。大品經答常啼云。諸法如。即是佛。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既以如為佛。一切法皆如也。何法非佛耶。若信一如。此是開悟本法。生決定解。 入自在門。

如華嚴論云。經云。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曜。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善巧觀察。普眼明徹。具清淨行。往詣十方一切佛國土。 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此明舉本果法。令凡信樂修行。從初發心。修行慣習。十地功終。方依及此初時本樣果法也。還以法界中時不遷。智不異。慈悲不異。願行不異 之所成就。以於法界大智無延促中修行故。不如情解。有修行者。莫作延促時分修學。應須善觀法界體用。莫如世情。作一剎那計。作三僧祇計。如法界中。都無脩 短遠近故。以此解行。如法修行。於諸境界。善照生滅。令使執盡。而成智之大用。於自心境。莫浪攝持。但知放蕩任性坦然。習之觀照。執盡智現。生滅自無。業 垢自淨。會佛境界。同如來心。佛見自會。非由捉搦。縵作別治。令心狂惑。但自明心境。見融。執業便謝。見亡執謝。一切萬法。本自無瘡。智境朗然。名為佛國 也。無煩強生見執。永自沈淪。自作自殃非他能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star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