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中醫之治療
by永生堂中醫.研究文章
http://www.chuangyung.com.tw/answer.asp?sn=115
【摘要】
坐骨神經是人體最粗、最長的神經,並且影響下半身至鉅,分佈於左右腿,由腰4~骶3神經根結合而成,自坐骨大孔出骨盆腔,於臀部坐骨結節和股骨粗隆之間,沿大腿後於膕窩上方分叉為脛神經與腓總神經,再由小腿後(內腓腸皮神經-分雙叉達足跟底)和前外側(外腓腸皮神經-分雙叉達足背),支配大腿後面及小腿的感覺〔1〕。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佈區的疼痛、酸、麻木、無力…等綜合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自腰、臀部經大腿後、小腿後面及外側向足部放射;臨床上依病損部位分為根性和幹性坐骨神經痛;病因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症狀性三類,臨床以症狀性較常見〔2〕。
中醫治療坐骨神經症候群有獨特效果,如:中藥治療、推拿治療,尤其是針灸治療,可以刺激神經、腰椎、改善大腦與中樞神經的訊息,調節經絡氣血的運行,與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針灸常用主穴:大腸俞、秩邊、居髎、八髎、膀胱俞、環跳、殷門、承扶、委中、陽陵泉、承山、懸鐘、昆侖、阿是穴,強刺激或加電針。另外,推拿治療,可以達到神經功能重組及改造。如能中藥、針灸、推拿,三項配合治療,將可達成上工醫病十全九。
關鍵字:針灸、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炎、腰椎間盤突出症、原發性坐骨神經痛、繼發性坐骨神經痛。
【病因病機、發病機制】
一、中醫病因病機
坐骨神經痛屬於中醫範疇之痹病、三痹、五痹、腰痛、腰股痛、腰胯痛、腰腿痛……等〔2〕。
(一)內傷腎虛〔3〕:
腰為腎之府,腎之精氣所灌溉區域,如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勞役傷腎,以致腎虛無以濡養筋脈致使腰腿痛;古今醫家對腎虛所引起的腰腿痛甚為重視,認為腎虛是致病關鍵,常因腎虛而引起,否則雖有外邪(風、寒、濕、痰飲、濕熱、氣滯、血瘀、閃挫……),亦不致病。
(二)外感風寒濕〔3〕:
三痺之因:
外感風寒濕三氣雜合,因久居濕冷之地、衣著冷濕、淋雨涉水、勞汗受風……等,均可受風寒濕外邪侵襲,寒邪凝滯、濕邪粘聚,若痺著阻滯經絡,不通則痛,常使疼痛、酸麻反復難愈。此外濕熱亦可致病,如長夏濕熱,或寒濕蘊積日久,鬱久化熱,流注膀胱經脈引發四肢神經病變。
三痺之名:
風邪勝者,其痛流走,故曰行痺。
寒邪勝者,其痛甚苦,故曰痛痺。
濕邪勝者,其痛重著,故曰著痺。
此為病之因而得名,曰三痺也。
五痺之名:
筋痺:筋孿節痛屈而不伸也;筋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于肝,成肝痺。
脈痺:脈中血不流行而色變也;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于心,成心痺。
肌痺:頑木不知痛癢也;肌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于脾,成脾痺。
皮痺:皮雖麻尚微覺痛癢也;皮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于肺,成肺痺。
骨痺:骨重酸疼行走困難;骨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于腎,成腎痺。
周痺:亦在血脈之中,隨脈上下為病,故同脈痺,但患有定處,不似脈痺左右相移。
(三)跌撲外傷,氣滯血瘀〔3〕:跌撲外力撞擊,損傷經脈,或舊傷後遺症,腰部用力不當,閃挫扭傷,均可導致引發本病。
二、西醫病因病機〔4〕
坐骨神經痛是臨床症狀,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以繼發性為多見。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一般稱為「坐骨神經炎」,主要是神經間質炎,和受冷、病灶感染有關。
繼發性坐骨神經痛,主要是由其鄰近的部位結構病變所引起,以受損部位分為根性和幹性坐骨神經痛。
根性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最常見的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另外如:椎管內病變、腰椎管狹窄症、椎關節炎、腰椎肥大性脊柱炎、椎體轉移癌、腰椎滑脫、腰椎畸形、腰椎骨折、腰椎結核、腰骶脊膜神經根炎和馬尾或圓錐部位腫瘤……等。
幹性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有腰骶神經叢及坐骨神經幹鄰近部位的病變,如骶髂關節炎、髂關節結核、盆腔腫瘤、子宮附件炎、髖關節炎、懷孕子宮壓迫、臀部外傷、臀部肌肉注射部位不當、糖尿病和閉塞性動脈內膜炎……等。
【臨床現象】〔4〕
一、坐骨神經炎:
屬急性發作,腰部酸痛和腰部僵硬感,沿著坐骨神經通路的劇烈疼痛、酸、麻木感,疼痛多沿臀部,自大腿後側、膕窩、小腿後外側向下延伸,運動大多引起疼痛更劇烈,病患常有特殊的減痛姿勢,如:睡姿側臥向健側,維持不壓迫病側,病側的髖關節及膝關節微彎,可減輕疼痛,若完全伸直則較痛;在仰臥時,將膝關節屈曲則疼痛減輕;仰臥體位起坐時,患側的膝關節彎曲;站立時,身體向健側傾斜,患側髖、膝關節微彎曲足跟不著地。此外,自腰椎4~骶3、骨盆後、臀部、股後、股外側、膕窩、腓腸肌、腓骨小頭及外踝後等處,有明顯的按壓痛。
二、根性坐骨神經痛:
病發較緩慢,逐漸嚴重,常見於腰椎間盤突出症;此症多有較長時期的腰酸或腰部疼痛,有部分的病人曾有腰部外傷病史;常發生的部位為第4、5腰椎之間,引起第5腰神經根壓迫,或第5腰椎、骶椎之間,引起第第1骶神經根的壓迫。常因咳嗽、噴嚏、彎腰或震動……等,造成短暫劇痛,臥位時可減輕疼痛,坐姿比行走更為不適;病況緩解後仍有復發的可能;坐骨神經及腓腸肌無明顯壓痛,但病變的棘突間隙或橫突及臀部常有按痛,腰椎前凸消失,骶棘肌痙攣,背部運動受牽制,腰椎可彎向病側;小腿外側或足背部感覺減退或消失;足部及拇趾背屈肌力有減弱;踝反射減弱或消失。
三、幹性坐骨神經痛:臨床現象與坐骨神經炎類似,但大多數起病較為緩慢而有腿部肌肉逐漸萎縮、腿部神經知覺減弱的現象;若因腫瘤壓迫腰骶神經叢而引起幹性坐骨神經痛的情況下,極度屈曲髖關節,將致使疼痛加劇。
【診斷】〔5〕
根據疼痛的臨床分佈、加劇、減輕因素現象、壓痛的部位、直腿高舉征、踝反射的改變等,與一般腰背的疼痛或下肢的疼痛或其他疾病的疼痛有明顯區別;若為更明確病因,則須進行系統檢查:一、病史檢查:是否感染、受冷、外傷和腫瘤等病史;二、病灶檢查:是否脊椎、骶、髂、髖關節、骨盆內器官……等疾病的檢查;三、檢查神經系統:以確定區別神經根或神經幹的病變;1神經根病變:病因方面有腰骶椎間盤突出症、腰骶脊膜神經根炎、腰椎肥大性脊柱炎、腰椎的其他疾病、椎管內腫瘤等;2神經幹病變:病因方面有坐骨神經炎、骶關節和髖關節疾病、骨盆腔內疾病等。四、腦脊液檢查:幹性坐骨神經痛無異常;根性坐骨神經痛常有異常發現。五、X線照片:可發現脊柱側彎、脊椎、椎間盤、骶髂關節或髖關節的病變。六、CT、磁共振檢查:可明確有無腫瘤壓迫、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蛛網膜的粘連性病變。
【鑒別診斷】〔5〕
一、 神經症候:
急性腰肌扭傷、慢性腰肌勞損、髖關節炎、臀部纖維組織炎等也可引起腰臀或下肢疼痛,但疼痛和壓痛都只在局部,不放射至腿部、無感覺障礙、腿部肌力減退、踝反射減弱或消失等神經症候。
二、 下肢血管病變:
髂總動脈閉塞、下肢血管炎閉塞,亦可引起下肢疼痛,但與本症不同的局部皮膚發冷、蒼白、動脈搏動消失等。
【治療】
(一)辨證論治〔5〕
1、風寒濕凝絡
症候:腰髂持續性疼痛,以及大腿後側或外側、小腿外側或後側、足背或足趾放射痛無定處,遇寒加劇,得熱痛減,夜晚時痛不減,行走、活動受牽制更痛,舌苔蒼白色,脈弱、沉遲。
治法:祛風寒濕、溫經通絡。
方藥:烏頭湯:制川烏12g、炙麻黃6g、白芍15 g、黃耆15 g、甘草8g。
酌加:肉桂、牛膝、威靈仙。
2、濕熱浸絡
症候:腰髂持續性熱痛,腿部灼熱脹痛,口渴、心煩、淺眠易醒、尿赤,苔黃,脈大、實、數。
治法:清熱燥濕、舒經通絡。
方藥:四妙散:黃柏12g、蒼朮12g、牛膝12g、薏苡仁20g。
酌加:澤瀉、車前草、秦艽、威靈仙。
3、淤血阻絡
症候:腰腿持續劇烈痛,疼痛如刺,痛有定處,痛處拒按,行走疼痛加劇,坐臥屈膝則疼痛稍緩和,足背或足趾麻木知覺減弱或消失,舌暗紫,或淤斑,脈澀。
治法:疏經活血、祛瘀通絡。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
秦茭10g、沒藥10g、桃仁10g、當歸15g、紅花5g、香附10g、牛膝15g、地龍10g、五靈脂5g;減去羌活、川芎、甘草。
酌加:乳香、地鱉、茜草。
4、腎虛內傷
症候:腰腿痛逐漸嚴重,日久不愈,並向腿、足部放射,腰腿無力感,勞役更甚,臥則疼痛減輕,舌淡蒼白,脈沉細、弱。
治法:補益肝腎、袪邪補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獨活15g、當歸10g、杜仲15g、秦艽10g、白芍15g、防風10g、桂心3g、
黨蔘20g、桑寄生15g、細辛2g、牛膝20g、熟地15g;減去茯
苓、川芎、甘草。
酌加:陽虛,可加炮附子、肉桂;陰虛,可加千年健、贊地風。
5、跌撲外傷
症候:腰髂、髖關節跌撲外傷,或舊傷後遺症,引發大腿後側或外側、小腿外側或後側疼痛,腿無力敢感,足背或足趾麻木。
治法:疏經活血、祛風除濕。
方藥:疏經活血湯加減:
當歸10g、白芍15g、牛膝20g、桃仁10g、防風10g、防己10g、威靈仙10g;
減去白芷、蒼朮、甘草、川芎、羌活、茯苓、生薑、龍膽、陳皮、生
地黃。
酌加:新傷,可加乳香、沒藥;舊傷,可加杜仲、千年健、地鱉。
(二)中成藥〔5〕
1、虎潛丸:適用於腎虛腰腿痛。
2、大活絡丹:適用於寒濕證腰腿痛。
3、小活絡丹:適用於寒濕痰瘀所致腰腿痛。
(三)針刺療法〔6〕
1、體針
治則:補腎通絡,疏風散寒。
主穴:大腸俞、秩邊、居髎、八髎、膀胱俞、環跳、殷門、承扶、委中、陽
陵泉、承山、懸鐘、昆侖、阿是穴,強刺激或加電針。
配穴:寒濕者,加命門、關元;濕熱者,加大椎、曲池;淤血者,加血海、
三陰交;肌肉萎縮者,加脾俞、足三裏。
2、新針治療:
選穴:華陀夾脊、大腸俞、關元、八髎、環跳、承扶、殷門、委中、陽
陵泉、懸鐘、昆侖、阿是穴……等穴,強刺激或加電針。
3、耳針
選穴:坐骨神經、腎、臀、腰椎、腰痛點……等穴,雙側耳穴。
(四)其他療法〔5〕
推拿治療方法有二:
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有相當的效果:1、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之前先作腰部牽引,以降低椎間盤內壓力,增加盤外壓力,對突出症可促使突出物回復,創造物理性的有利條件,修復纖維環;2、松解神經根的粘連,減輕壓迫,恢復局部血液迴圈,促進修復受損的神經根。
(一)按摩手法:搜尋腰髂部壓痛點等,施用按摩手法後,作斜扳手法施治。
(二)重手推拿手法:令病患俯臥,抬起兩下肢離開床面往下牽拉,使腰部呈伸展狀態,作腰部牽引10~20分鐘,維持牽引狀態,按壓腰椎患部10~20次,之後才解除牽引,再作斜扳手法,及強制牽拉坐骨神經(直腿高舉後強壓膝蓋往胸部,另外,髖關節、膝蓋伸直,作踝關節強制背屈活動)等手法;治療後臥硬板床3~6天,起床前用腰圍護腰。若1次未痊癒,7天後可作第2次療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