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_大鐘製程
中國百大博物館-67.【鐘鳴前世】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YouTube
大鐘寺是北京16個景點之一。它坐落於北京三環西路北側,原名“覺生
寺”,建於清雍正11年(1733年)間,因寺內珍藏一口明朝永樂間鑄
造的大鐘,俗稱“大鐘寺”。
小小鐘500多口,是名副其實的鐘博物館。
見的藝術珍品。它的鑄造反映在15世紀初葉,我國的冶煉技術和鑄造
工藝是海內外首屈一指 的。大鐘的音響效果和科學的結構,也雄辯地
證明當時我國的聲學和力學研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一絕是它的形大體重。在世界大鐘之林中,鑄造年代最為久遠。它通
高6.75米,最大直徑3.3米,重達93000斤,堪稱“世界鐘王”。
二絕是它是一個書法藝術的精品。
大鐘通體內外都鑄有經文。字體婉麗典雅,是明初館閣體書法藝術的
代表作,共有23萬字。
外面為《諸佛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彌陀經》和《十二因緣
咒》,
裡面為《妙法蓮花經》,鐘唇為《金剛股若經》,蒲牢(鐘紐)處刻
《楞嚴咒》等,
計有經咒17種,皆漢字楷書,字體工整,古樸道勁,勻稱地分佈在鍾
體各處,相傳是明初書法家沈度的手筆。當初明成祖鑄造這麼多佛經
於鐘上,為的是弘揚佛法,使佛經傳諸久遠。二十三萬多字的佛經鑄
在鍾上,擊鍾一下,字字皆聲,等於誦讀一遍經文,自然是功德無
量。
三絕是它有美妙的樂響效果。近年經科學測定,鐘聲實際可傳達方圓
百里。更令人驚訝的是,凡是有音韻素養的人能從鐘聲中分辯出十幾
種音響。
四絕是它高超的鑄造工藝。 |
鐘體光滑勻細,鑄字精美清晰,整個形體比例適中,雄渾中透著靈秀之氣。
五絕是大鐘鈕處的有一根銅穿針(聯結銷)。9萬餘斤的大鐘,掛在梁上,安然度過幾百年,竟然只靠這一根寬6厘米長1米的銅銷子。經力學專家計算,發現穿針雖小,承受力卻在它的安全係數內。
※鑄鐘過程
鐘鈴鑄造的過程:(左上圖)內範模型,(左下圖)外範模型,(右上圖)合範模型,(右下圖)成品。
(圖)鐘範。
(圖)大鐘是這樣鑄造出來的,此稱為地坑泥範法。。
永樂大鐘百科
摘要:
永樂大鐘,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鐘。
在北京德勝門鑄鐘廠鑄成,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覺生寺(今稱大鐘寺)。
銅鐘通高6.75米,鐘壁厚度不等,最厚處185毫米,最薄處94毫米,重約46噸。
鐘體內外遍鑄經文,共22.7萬字。
銅鐘合金成分為:銅80.54%、錫16.40%、鋁1.12%,為泥范鑄造。
鑄造工藝:
明永樂大鐘是採用泥范法(中國的三大傳統鑄造工藝-泥范法、鐵范法和失蠟法之一)鑄造。
先在地上挖出十米見方的大坑,用草木和三合土做好內壁,上面塗上細泥,
把寫好經的宣紙反貼在細泥上,刻好陰字,加熱燒成陶范,然後再一圈圈做好外范。
鑄時,幾十座熔爐同時開爐,爐火純青,火焰沖天,金花飛濺,銅汁湧流,
金屬液沿泥作的槽注入陶范,一次鑄成。
永樂鐘銅質精良,緻密堅固,合金純度考究。
大鐘含銅80.5%,含錫16%,還有鉛、鋅、鐵、硅、鎂等元素。
這種成分配比,與《考工記》中的「六齊」項下的「鐘鼎之齊」的記載極其近似。
鐘壁薄而經得起重擊,音質音色馳名天下。
移鐘工程:
大鐘鑄好後,待到冬天,先每隔一里挖一口井,
再沿路挖溝引水,潑水結冰,然後開始搬運;
大鐘在路上步步滑行幾十里才至宮中。
再滑到冰土堆上,然後建鐘樓,鐘掛於樓頂,春天解凍後取土而鐘懸。
大鐘支架四臂八叉,鐘紐分上下兩節,中間用穿釘固定於橫樑上,
用木杵輕輕一撞,便發出震心驚魂的鐘聲。
永樂大鐘有「五絕」。
第一絕是形大量重、歷史悠久。
第二絕,永樂大鐘是世界上銘文字數最多的一口大鐘。23多萬字
大鐘奇妙優美的音響是第三絕。
科學的力學結構是永樂大鐘的第四絕。
永樂大鐘第五絕是高超的鑄造工藝。
鑄造_方法和過程
經過反覆研究和考證,科學工作者已經能清晰描述當年鑄造大鐘的方法和過程。
這是初創於兩千多年前商周時代的陶范法。
到了明代能工巧匠手中早已成為駕輕就熟、爐火純青的工藝。
他們營造了一個壯觀而宏大的場面:
在地上挖出十米見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設計好的大鐘模型,
分七節製出供鑄造使用的外范,低溫陰乾,焙燒成陶。
再根據鐘體不同斷面的半徑和厚度設計車刮板模,做出大鐘的內范。
當七個陶制外圈依次對接如七級浮屠之狀時,渾然一體的大鐘外范便拼裝成功了。
這是天衣無縫的操作,纖毫之隙,分厘之差便會引起「跑火」,招致全盤失敗。
為了承受澆鑄的壓力並確保足夠的強度,外范四周無疑是用泥土填滿並層層夯實的。
鐘鈕旁邊四處不易覺察的疤痕,洩露了四個澆鑄口的準確位置。
我們看到了最典型的雨淋式澆鑄法:
幾十座熔爐沿四條槽道排開,爐內大火流金、銅汁鼎沸;
地坑裡內外模範同時高溫預熱。
當蓄滿爐膛的萬斛金湯相率奔瀉而出後,這口萬鈞大鐘便一氣呵成了。
化學處方
從大鐘頂部一個微小的砂眼中取出一個微小的金屬顆粒;
從大鐘底部不顯眼的邊緣刮掉一點金屬粉末。
化學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大鐘上下部位的成份是均勻而一致的:
銅80.54%;錫16.41%;鉛1.12%;鋅0.22%……
也許為了提高身價、增添吉祥並加強抗銹蝕能力,
大鐘內還檢出了0.03%的金和0.04%的銀。
支撐系統
他們發現古代設計者為了既提高強度,又保持懸掛部位外觀的色澤一致,
在銷釘中也橫穿了一根鋼芯。或者說,這是一根外面包了青銅的鋼釘。
根據所受剪應力計算,其安全係數為8.2,遠遠超過了當代飛機上材料強度的安全係數。
有人還進一步作出動態計算,銷釘可承受的鐘體擺動速度為每秒15.4米。
即使將大鐘倒豎著舉起,再任其自由落下做加速運動,也不會將銷釘掙斷。
至於堅實的木樑和微微內傾的支柱,更是經過幾百年多次強烈地震的嚴酷考驗而紋絲不動。
古人竟創造了這樣簡單廉價又萬無一失的支撐系統!
大鐘的懸掛:木質大梁
46.5噸的巨大重量是通過正反兩個U型銅卡互相銜接交付給木質大梁來承擔的。
每當遊人仰視這個感覺上最薄弱的環節,常常不免生出陣陣疑惑和擔心:
那根鎖定兩個銅卡的銷釘何等纖細小巧,只有6.6公分寬,14.3公分高,
怎能擔負得了如此萬鈞之任呢?
留言列表